在洪水中逆行:中国力量如何打造纳米比亚“生命通道”
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韧性建设面临巨大挑战。而在纳米比亚,刚刚建成通车的阿里斯应急道路项目,正在成为非洲区域抗洪保通体系中的一项“中国样本”。
2024年3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切断了连接博茨瓦纳与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交通主干道。中国中铁七局承建的纳米比亚首都道路项目紧急响应,启动了24小时不间断抢险机制,仅用数天时间便打通了应急便道,迅速恢复了局部通行,赢得纳米比亚政府、媒体及公众的高度评价。正是这场关键的“生死接力”,促使纳米比亚政府将后续全部应急道路建设工作全权委托给中国企业完成。
如今,仅用28个昼夜,610米长的阿里斯抢险应急道路正式在4月29日清晨实现通车,纳米比亚交通部部长亲自到场见证并宣布道路启用。纳米比亚国家电视台对此进行现场直播报道,一条在汛期洪涝威胁下建成的“生命线”让非洲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工程的效率与责任,也再次印证了中国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硬实力。

阿里斯应急道路项目并非一项常规道路修复工程,而是一项以应对极端气候、复杂地质和时限压力为目标的抗灾型基础设施。该道路采用8.5米宽双向双车道单表层道路设计,路基结构由三层级配碎石层构成,确保整体高强度与稳定性。在全线610米范围内预埋135节箱涵,构建完善排水体系,是保障道路雨季通行能力的关键所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雨季基底湿软问题,项目团队采用50厘米厚的抛石换填法,有效提升软基承载能力。这一工艺不仅具有显著的排水性,还能快速增强地基结构稳定性,适用于洪涝灾害频发区域的紧急工程建设。
这些看似技术参数背后,是中铁七局深厚的海外施工经验与工程标准输出。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今天,这类高标准、高效率、高适应性的项目,将成为“工程走出去”的重要标杆。
纳米比亚交通部长在通车仪式上表示:“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专业,也看到了他们对本地社区的责任感。”这句话道出了此次工程背后最核心的关键词——责任。
中铁七局项目经理部在整个工程期间,始终保持“昼夜轮班不间断”的工作机制。在应急阶段,抢险队伍夜以继日搭建便道,以确保关键时刻通行不被中断;在正式建设阶段,则持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压缩工期,提高施工质量。这种以工程实效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在海外项目中并不常见。
这背后不仅是技术和设备的优势,更是中国建设者在海外工程中所秉持的一贯信条:在危急时刻,先行者、守护者、担当者,缺一不可。
阿里斯应急道路的建设不仅仅是一条道路的抢修,它联通的是非洲南部国家的交通大动脉。在纳米比亚,每年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不均,加之区域内交通网络较为单一,一旦主干道中断,极易造成医疗、物资、经济活动的“孤岛化”。而中国企业在极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此类抗灾项目,实质上为区域经济韧性与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
对中国而言,这样的项目不仅是国际合作的延伸,更是新型全球基础设施治理理念的实践。从“基建出海”到“标准输出”,中国工程企业正通过一次次有力回应现实挑战,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用、可复制、具适应性的解决方案。
据中铁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公司将在纳米比亚进一步参与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协助当地打造更完善的抗灾能力框架。这种从“修一条路”到“建一个体系”的转变,是中国海外建设的新阶段。
2024年中国在纳米比亚的工程行动,再次印证了“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海外项目文化,也展示了中国工程建设在极端挑战下的组织力与响应力。
对于纳米比亚而言,这是一条应急之路,也是一条生命通道;对于中国而言,这更是一条通向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合作之路。从临时抢通到全面通车,仅用28天——这不仅是一次中国速度的再次展现,更是一次国家软实力与企业硬实力融合的体现。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在国际项目中释放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构建更稳健、更温度、更有韧性的全球基础设施网络。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