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元铁矿石大单背后:四川如何以产运贸一体化打开中老合作新局面?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区域合作深化的背景下,中国西南区域正在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国际经贸格局。近日,中国(四川)-老挝教育经贸推介交流会在万象成功举行,其中一项引人瞩目的成果是:泛亚投资公司与老挝宏远集团签署了总额达5亿元人民币的铁矿石贸易协议,这不仅是双边资源型合作的新高点,更是四川南向开放战略迈出的务实一步。
作为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一环,该项目不仅体现了双边合作日益深化的趋势,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矿石资源国际流通领域的能力再升级。
据官方通报,泛亚投资公司此次与老挝宏远集团签署的铁矿石贸易协议,合同金额达5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该合作已从早期阶段的试探性运营迈入规模化、稳定化合作期。

实际上,双方早在2024年初已开启合作试运行。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铁矿石进口量8000吨,货值约900万元人民币。这一初步成果,已为此次扩大协议规模打下坚实基础。与最初的试点阶段相比,5亿元合同金额代表着合作体量的约55倍跃升,是市场信心和运营效率的集中体现。
对于老挝而言,这一订单将带动本地矿产资源的系统化开发,也将激活与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之间的物流、人流与资金流。而对四川而言,这是一场从资源获取到产业整合的“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互动。
此次协议不同于传统的资源贸易,而是基于泛亚投资公司坚持的“产运贸一体化”发展思路。这意味着,项目从上游资源组织、运输安排到下游市场联动,形成一套完整可控的闭环体系,显著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韧性与效率。
据悉,双方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协同机制:
联合采购:通过集中化采买降低成本、提升资源获取议价能力;
物流共享:强化中老间运输节点互通,形成仓储—干线—末端的无缝连接;
市场联动:构建资源产品与四川本地钢铁、建筑等产业体系的互动关系,提高原料利用效率。
此外,泛亚投资公司正在全速推进的老挝甘蒙堆场建设项目,正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物流支点。一旦该堆场建成投运,将实现铁矿石从产地直达川渝的高效运输通道,也将成为四川向南拓展的关键节点设施。
当前,四川正加速构建“南向开放枢纽”,以南向通道连接东盟市场。在这一背景下,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既是重要载体,也是战略支撑。
此次5亿元合同,不仅优化了四川在国际矿产资源配置中的权重,更通过基础设施联动,将传统资源产业融入区域战略纵深,形成如下三方面效应:
打通双边通道节点:从甘蒙堆场到成都物流口岸,未来有望实现24小时内无缝运输;
带动地方产业升级:铁矿石等原料的稳定供应,将反哺四川本地钢铁、冶金、基础设施等行业发展;
增强产业链韧性:通过多元化采购与储备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地缘波动与供应中断风险。
这也符合国家发改委在2023年末提出的“提升大宗商品国际循环能力”政策导向,是区域战略对接与产业深耦合的典型案例。
铁矿石作为黑色系大宗商品的核心品种,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等多个基础工业领域,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基石。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铁矿石等资源类项目,不仅是商业行为,更带有明确的发展协同意义。
此次泛亚投资与老挝宏远集团的合作,正在推动以下三重结构性改变:
资源合作方式升级:从点对点采购向全链条协同转变;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通过堆场、物流园区建设,助力老挝对接中国西南市场;
区域共同体意识深化:双方正构建一种超越贸易本身的互信合作关系,强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内涵。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类高质量、可持续、深互信的区域合作机制,对于维护资源安全、促进发展平衡意义重大。
值得关注的是,泛亚投资公司正在探索将“资源开发+物流平台+产地合作”一体化模式进一步复制推广至东盟其他国家,包括缅甸、越南等具备矿产资源优势国家。
如果说当前的中老合作仍处于“能力输出+产业链整合”的初级阶段,那么未来,四川及中国企业将可能从资源市场的参与者逐步转向生态建构者与规则引导者,在国际铁矿石与大宗商品市场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这对于银行、投行、保险与政府相关投资促进机构而言,既是政策机遇,也是业务拓展空间。例如,跨境保理、远期结算、物流金融、海外资产并购等服务需求将同步上升,形成一个由矿石贸易牵动的复合型业务生态。
5亿元合同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四川—老挝这一南向合作走廊正在从资源流通走向价值共创。从“黑色资源”到“发展命运”,这不仅是一场市场行为,更是一场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
在“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开局之际,中老之间的合作已然不止于“你中有我”,而正逐步迈入“深度嵌套、体系共建”的新阶段。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