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水中逆行:中國力量如何打造納米比亞“生命通道”
在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背景下,非洲大陸的基礎設施韌性建設面臨巨大挑戰。而在納米比亞,剛剛建成通車的阿裏斯應急道路專案,正在成為非洲區域抗洪保通體系中的一項“中國樣本”。
2024年3月2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切斷了連接博茨瓦納與納米比亞首都溫特和克的交通主幹道。中國中鐵七局承建的納米比亞首都道路專案緊急回應,啟動了24小時不間斷搶險機制,僅用數天時間便打通了應急便道,迅速恢復了局部通行,贏得納米比亞政府、媒體及公眾的高度評價。正是這場關鍵的“生死接力”,促使納米比亞政府將後續全部應急道路建設工作全權委託給中國企業完成。
如今,僅用28個晝夜,610米長的阿裏斯搶險應急道路正式在4月29日清晨實現通車,納米比亞交通部部長親自到場見證並宣佈道路啟用。納米比亞國家電視臺對此進行現場直播報導,一條在汛期洪澇威脅下建成的“生命線”讓非洲人民切實感受到中國工程的效率與責任,也再次印證了中國在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硬實力。

阿裏斯應急道路專案並非一項常規道路修復工程,而是一項以應對極端氣候、複雜地質和時限壓力為目標的抗災型基礎設施。該道路採用8.5米寬雙向雙車道單表層道路設計,路基結構由三層級配碎石層構成,確保整體高強度與穩定性。在全線610米範圍內預埋135節箱涵,構建完善排水體系,是保障道路雨季通行能力的關鍵所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解決雨季基底濕軟問題,專案團隊採用50釐米厚的拋石換填法,有效提升軟基承載能力。這一工藝不僅具有顯著的排水性,還能快速增強地基結構穩定性,適用於洪澇災害頻發區域的緊急工程建設。
這些看似技術參數背後,是中鐵七局深厚的海外施工經驗與工程標準輸出。在“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的今天,這類高標準、高效率、高適應性的專案,將成為“工程走出去”的重要標杆。
納米比亞交通部長在通車儀式上表示:“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專業,也看到了他們對本地社區的責任感。”這句話道出了此次工程背後最核心的關鍵字——責任。
中鐵七局專案經理部在整個工程期間,始終保持“晝夜輪班不間斷”的工作機制。在應急階段,搶險隊伍夜以繼日搭建便道,以確保關鍵時刻通行不被中斷;在正式建設階段,則持續優化施工組織方案,最大限度壓縮工期,提高施工品質。這種以工程實效為目標的管理方式,在海外專案中並不常見。
這背後不僅是技術和設備的優勢,更是中國建設者在海外工程中所秉持的一貫信條:在危急時刻,先行者、守護者、擔當者,缺一不可。
阿裏斯應急道路的建設不僅僅是一條道路的搶修,它聯通的是非洲南部國家的交通大動脈。在納米比亞,每年雨季持續時間長、降水不均,加之區域內交通網絡較為單一,一旦主幹道中斷,極易造成醫療、物資、經濟活動的“孤島化”。而中國企業在極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此類抗災專案,實質上為區域經濟韌性與社會穩定提供了基礎保障。
對中國而言,這樣的專案不僅是國際合作的延伸,更是新型全球基礎設施治理理念的實踐。從“基建出海”到“標準輸出”,中國工程企業正通過一次次有力回應現實挑戰,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實用、可複製、具適應性的解決方案。
據中鐵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公司將在納米比亞進一步參與區域交通系統規劃與建設,協助當地打造更完善的抗災能力框架。這種從“修一條路”到“建一個體系”的轉變,是中國海外建設的新階段。
2024年中國在納米比亞的工程行動,再次印證了“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的海外專案文化,也展示了中國工程建設在極端挑戰下的組織力與回應力。
對於納米比亞而言,這是一條應急之路,也是一條生命通道;對於中國而言,這更是一條通向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合作之路。從臨時搶通到全面通車,僅用28天——這不僅是一次中國速度的再次展現,更是一次國家軟實力與企業硬實力融合的體現。
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化,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將在國際專案中釋放專業能力與責任擔當,構建更穩健、更溫度、更有韌性的全球基礎設施網路。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