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元鐵礦石大單背後:四川如何以產運貿一體化打開中老合作新局面?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區域合作深化的背景下,中國西南區域正在以更主動的姿態融入國際經貿格局。近日,中國(四川)-老撾教育經貿推介交流會在萬象成功舉行,其中一項引人矚目的成果是:泛亞投資公司與老撾宏遠集團簽署了總額達5億元人民幣的鐵礦石貿易協議,這不僅是雙邊資源型合作的新高點,更是四川南向開放戰略邁出的務實一步。
作為推動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一環,該專案不僅體現了雙邊合作日益深化的趨勢,也標誌著中國企業在礦石資源國際流通領域的能力再升級。
據官方通報,泛亞投資公司此次與老撾宏遠集團簽署的鐵礦石貿易協議,合同金額達5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該合作已從早期階段的試探性運營邁入規模化、穩定化合作期。

實際上,雙方早在2024年初已開啟合作試運行。截至目前,累計完成鐵礦石進口量8000噸,貨值約900萬元人民幣。這一初步成果,已為此次擴大協議規模打下堅實基礎。與最初的試點階段相比,5億元合同金額代表著合作體量的約55倍躍升,是市場信心和運營效率的集中體現。
對於老撾而言,這一訂單將帶動本地礦產資源的系統化開發,也將啟動與中國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之間的物流、人流與資金流。而對四川而言,這是一場從資源獲取到產業整合的“走出去+引進來”雙向互動。
此次協議不同於傳統的資源貿易,而是基於泛亞投資公司堅持的“產運貿一體化”發展思路。這意味著,專案從上游資源組織、運輸安排到下游市場聯動,形成一套完整可控的閉環體系,顯著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韌性與效率。
據悉,雙方將重點推進三方面協同機制:
聯合採購:通過集中化采買降低成本、提升資源獲取議價能力;
物流共用:強化中老間運輸節點互通,形成倉儲—幹線—末端的無縫連接;
市場聯動:構建資源產品與四川本地鋼鐵、建築等產業體系的互動關係,提高原料利用效率。
此外,泛亞投資公司正在全速推進的老撾甘蒙堆場建設專案,正是這一體系的重要物流支點。一旦該堆場建成投運,將實現鐵礦石從產地直達川渝的高效運輸通道,也將成為四川向南拓展的關鍵節點設施。
當前,四川正加速構建“南向開放樞紐”,以南向通道連接東盟市場。在這一背景下,鐵礦石等大宗商品貿易既是重要載體,也是戰略支撐。
此次5億元合同,不僅優化了四川在國際礦產資源配置中的權重,更通過基礎設施聯動,將傳統資源產業融入區域戰略縱深,形成如下三方面效應:
打通雙邊通道節點:從甘蒙堆場到成都物流口岸,未來有望實現24小時內無縫運輸;
帶動地方產業升級:鐵礦石等原料的穩定供應,將反哺四川本地鋼鐵、冶金、基礎設施等行業發展;
增強產業鏈韌性:通過多元化採購與儲備能力建設,有效應對地緣波動與供應中斷風險。
這也符合國家發改委在2023年末提出的“提升大宗商品國際迴圈能力”政策導向,是區域戰略對接與產業深耦合的典型案例。
鐵礦石作為黑色系大宗商品的核心品種,廣泛應用於建築、交通、機械等多個基礎工業領域,是推動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基石。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背景下,中國企業參與鐵礦石等資源類專案,不僅是商業行為,更帶有明確的發展協同意義。
此次泛亞投資與老撾宏遠集團的合作,正在推動以下三重結構性改變:
資源合作方式升級:從點對點採購向全鏈條協同轉變;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通過堆場、物流園區建設,助力老撾對接中國西南市場;
區域共同體意識深化:雙方正構建一種超越貿易本身的互信合作關係,強化“中老命運共同體”內涵。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這類高質量、可持續、深互信的區域合作機制,對於維護資源安全、促進發展平衡意義重大。
值得關注的是,泛亞投資公司正在探索將“資源開發+物流平臺+產地合作”一體化模式進一步複製推廣至東盟其他國家,包括緬甸、越南等具備礦產資源優勢國家。
如果說當前的中老合作仍處於“能力輸出+產業鏈整合”的初級階段,那麼未來,四川及中國企業將可能從資源市場的參與者逐步轉向生態建構者與規則引導者,在國際鐵礦石與大宗商品市場中,贏得更多主動權。
這對於銀行、投行、保險與政府相關投資促進機構而言,既是政策機遇,也是業務拓展空間。例如,跨境保理、遠期結算、物流金融、海外資產並購等服務需求將同步上升,形成一個由礦石貿易牽動的複合型業務生態。
5億元合同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以此次合作為契機,四川—老撾這一南向合作走廊正在從資源流通走向價值共創。從“黑色資源”到“發展命運”,這不僅是一場市場行為,更是一場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
在“一帶一路”第二個十年開局之際,中老之間的合作已然不止於“你中有我”,而正逐步邁入“深度嵌套、體系共建”的新階段。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