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美元落子埃及濱海化工新地標,中國製造再拓“綠色非洲”版圖
4月,中國化工巨頭濱化集團在埃及泰達經貿合作區索克納工業區,正式啟動了其總投資5億美元的氯堿專案。專案不僅是埃及首個綠色化工廠,也標誌著中國高端製造向非洲更深層次延伸的新階段。

根據埃及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管理局(SCZONE)發佈的公告,濱化集團的氯堿專案位於埃及泰達工業園區內,計畫總產能達到10萬噸,分兩期開發,每期占地20萬平方米。專案總投資額為5億美元,其中第一期投資3億美元,第二期投資2億美元。

專案的第一階段建設週期為18個月,落成後將成為埃及首家綠色化工廠。其能源系統創新性地採用風能、太陽能、電力與天然氣混合驅動,為化工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典範。
該專案的成功落地,是中埃工業合作深化的一個縮影。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下,中國企業正在從基礎設施輸出、產能合作,升級到技術輸出與綠色產業鏈嵌入的新階段。
埃及在北非及中東北非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緣和經濟地位:
戰略位置優越:地處亞非歐三洲交匯點,連接紅海與地中海,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核心節點;
工業基礎提升迅速:近年來埃及積極推進《2030願景》和工業現代化戰略,推動化工、能源、製造業本地化發展;
中資支持體系成熟:中埃合作開發的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已成為中企在非洲投資的旗艦園區。
濱化專案正是植根於上述三大優勢,既可輻射中東與非洲,也可借助埃及對歐出口的地理便利,將中國化工品牌打入更廣泛的全球市場。
此次落地的氯堿工廠,在能源系統上進行創新探索,是埃及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化工專案。該廠通過以下方式實現清潔生產:
能源多元化:利用風能和太陽能作為主要清潔能源,同時輔以電力和天然氣保障連續性;
蒸汽生產清潔化:不再依賴傳統化石燃料鍋爐,而通過混合能源驅動熱力系統;
環保排放控制系統:確保廢氣、廢水處理達到國際化工環保標準。
此外,該專案還被納入埃及從海水提取礦物的綜合工業體系,將實現溴的提取及相關飼料和配套產業佈局。
這意味著,濱化不僅將為當地提供高質量產品,更將帶來產業鏈協同效應,助力埃及建立本地戰略物資自主保障體系。
根據SCZONE主席Waleid Gamal El Dien介紹,專案建成後將直接創造約800個就業崗位,並間接帶動大量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落地。這對當前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中的埃及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在傳統石化產品嚴重依賴進口的背景下,濱化專案將實現以下幾項突破:
核心原材料自主生產:包括氯丙烯、三氯乙烯和苛性鈉等產品,均可在本地生產;
本地配套系統建設:推動相關設備製造、物流、工程服務在地化發展;
外匯壓力緩解:通過替代進口、出口創匯,穩定本國貨幣匯率波動。
這一“出口替代+產業本地化”的雙輪驅動模式,也使該專案獲得埃及政府及多部門大力支持。
濱化集團副總裁蔡穎輝在專案啟動儀式上表示,目前濱化產品已出口至全球100多個國家,在氯丙烯、三氯乙烯和苛性鈉等細分市場具有領先優勢。此次埃及專案的啟動,意味著濱化不再局限於出口型企業角色,而是邁向全球化佈局新階段:
“本地建廠+本地運營+本地銷售”模式成型;
全球產業鏈中形成“資源-產能-市場”閉環;
回應全球對ESG(環境、社會、治理)合規日益嚴苛的趨勢,以綠色技術為突破點提升海外影響力。
從這個角度看,埃及工廠不僅是濱化的海外投資新節點,更是其“全球產業整合者”身份的標誌性轉型。
濱化埃及氯堿專案的成功啟動,對其他有意佈局海外的中資企業來說,有幾點關鍵啟示:
選址需緊貼“一帶一路”樞紐區域,以最大化政策支持與貿易通達性;
重視綠色轉型與ESG合規機制構建,提前回應歐美市場綠色壁壘;
構建“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三鏈融合體系,提升本地運營效率;
主動參與東道國工業戰略對接,爭取政策配套、稅收優惠與資源支持。
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南方國家對中國產能和技術需求不斷上升,中資企業將在“綠色、高端、本地化”三大標籤下形成新一輪海外發展高潮。
濱化集團氯堿專案的落地,不僅是一個化工投資專案的開始,更是中埃合作結構升級的象徵。它證明,在全球綠色轉型和產業重構大勢下,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以創新為引擎、以綠色為基底,在全球新興市場拓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面向未來,隨著中非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制度化與資本化的融合日益加強。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