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億美元投資背後,中阿合作加速升級,北非市場成中國企業新藍海
4月15日,由阿爾及利亞投資促進署主辦的“中國-阿爾及利亞投資論壇”在首都阿爾及爾成功舉辦。此次論壇不僅吸引了77家中國企業和100餘家阿方企業熱烈參與,還促成8個投資合作專案協議,涉及金額超20億美元。面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交織的時代,中國資本正以更具策略性的方式深耕北非市場,而阿爾及利亞,無疑正成為下一站的關鍵節點。
作為非洲第四大經濟體、北非工業重鎮,阿爾及利亞近年來持續釋放出強烈的對外合作信號。其地理位置連接歐洲、撒哈拉和中東市場,是共建“一帶一路”在北非的重要樞紐。

阿爾及利亞工業部長西菲·喀裏布在論壇上明確指出,中國不僅是阿爾及利亞的主要戰略夥伴,更是其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能源轉型進程中的優先合作方。他強調,阿政府正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期待更多中方投資帶動阿方實現產業多元化與本地價值鏈提升。
這不僅是外交層面的禮貌表態,更是阿方基於現實發展所做的經濟選擇。在油氣資源主導的阿經濟結構面前,引入多元化產業資本、構建“後能源時代”工業體系,是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
此次論壇,77家中國企業攜帶“實打實”的合作意向前來洽談,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物流、醫療設備、新能源等多個板塊。與會的100餘家阿方企業與政府代表,共同見證了8個投資合作專案協議的簽署,總金額超過20億美元。
雖然論壇未披露所有專案細節,但據現場參與企業代表透露,這些專案中既包括傳統優勢產業,如港口、公路、電站建設等,也有向更高附加值延伸的製造業投資,甚至涉及人工智慧和綠色能源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資專案多為中阿企業“合資共建”模式推進,反映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逐步從“建造者”轉向“運營者”和“價值鏈整合者”的身份轉變。
在當前全球面臨經濟放緩、地緣博弈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阿雙方都展現出強烈的務實合作意願。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董廣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阿兩國在追求國家現代化道路上志同道合,願通過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
這一表態背後,是近年來中阿合作基礎的不斷夯實。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阿雙邊貿易額達到122億美元,同比增長9.3%,其中中國是阿爾及利亞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也是其第二大貿易夥伴。
可以預見,借助論壇平臺所搭建的政商對話機制,中阿合作的制度化程度、落地效率、風險共擔機制將顯著提升,降低“走出去”過程中的政策與執行不確定性。
表面看,20億美元投資協議是一次經貿論壇的成果展示;但深層看,這些資金背後是中國企業對北非市場的戰略性再佈局。
阿爾及利亞正實施《2020—2024國家發展計畫》和“阿爾及利亞新增長模式”,強調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數字化轉型。中國企業的介入恰好契合其發展主軸。
舉例而言,有中國工程企業將在阿投資建設智能建材加工基地,並配套智慧物流倉儲系統,這不僅將替代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建築材料供應,還將創造超2000個就業崗位,有效提升本地加工能力與出口能力。
此外,中國某大型製造企業與阿方能源公司簽署太陽能組件本地化生產合作意向,計畫在南部高輻射地區建設清潔能源產業園,目標在3年內實現年產500MW組件的能力。此類綠色低碳投資不僅契合全球能源轉型趨勢,也符合阿爾及利亞“脫油氣依賴”的國家戰略。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方向正從傳統基建向高技術、全產業鏈協同延伸。以阿爾及利亞為代表的北非地區,憑藉人口紅利、資源優勢和政策穩定性,已成為中國資本青睞的新增長極。
但與此同時,北非市場也存在法律體系差異、外匯政策波動、勞工制度複雜等多重挑戰。因此,當前階段更適合具備以下能力的中國企業入局:
跨境法律合規與風險識別能力:建議與經驗豐富的涉外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提前識別合同與財稅漏洞。
本地化人才配置與制度融合能力:採用“合資+培訓+技術轉移”模式,構建可持續運營體系。
多邊融資結構設計能力:可結合出口信用保險、境外貸款、PPP專案等工具降低投資風險。
阿爾及利亞投資論壇的圓滿舉行,標誌著中阿經貿合作進入制度化、產業化、縱深化新階段。它不僅是中阿雙邊合作的又一里程碑,更是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版圖中不斷拓展、重構自身角色的重要體現。
面向未來,隨著更多高質量專案落地,更多中國資本與技術在北非生根發芽,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以中阿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合作範式”正在形成。這不僅將助推中國企業新一輪全球化躍遷,也將為全球南方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注入持久動能。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