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储能合作升温,华为携手Albasolar加码欧洲能源转型
近年来,随着欧洲工商业用电成本持续高企、碳中和转型压力不断加剧,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成为横贯政府、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共同课题。近日,一则关于华为数字能源与意大利本土光伏系统商Albasolar达成战略合作的消息,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此次合作重点围绕工商业储能系统(BESS)展开,双方将共同开发集储能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EMS)于一体的解决方案,服务意大利本土中大型工业企业,推动能源优化、自发自用项目的商业化落地。
据合作方Albasolar介绍,此次携手华为,正是出于技术能力与市场诉求的高度契合。华为数字能源作为中国领先的智能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近年来在太阳能发电控制、新一代储能技术等方面积累深厚,不仅拥有稳定的逆变器产品体系,更在AI驱动的EMS领域实现多次技术迭代。而Albasolar则立足意大利本土市场,深耕电力自发自用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熟悉本地政策、施工与监管体系,在工业用能优化方面具备丰富项目管理经验。

双方计划在意大利展开多层次合作,其首个示范项目已选址于皮埃蒙特大区Ceresole d’Alba市的GAI Macchine公司,该企业为意大利本土知名的灌装设备制造商。示范项目将部署一套4.4兆瓦功率、8.8兆瓦时容量的储能系统,并配套运行6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将支持企业开展削峰填谷、能源调度、动态用电策略执行等操作,以最大限度实现能源自给、降低能源支出,同时提升用电稳定性与能源安全性。
从数据角度看,8.8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可支撑GAI Macchine在多小时高负荷生产期间无需外购电力,有效缓解意大利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的“白天用电贵、晚上难调峰”的难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欧洲BESS市场对中国技术路径的高度认同。
华为并非孤例。事实上,中意能源科技合作近年频繁加深,意大利已成为中国储能企业在欧洲落地的前沿阵地。就在不久前,意大利能源公司Eiko Power与中国三晶电气(SAJ)达成协议,计划在伦巴第大区共同开展储能系统的生产与本地化服务。另一家意大利能源企业Energy S.p.A.也已牵手中国储能电芯制造商派能科技(Pylontech),在威尼托大区推进BESS工厂的首期建设。
这种合作模式并非“技术+销售”的简单输出,而更像是一种“双向嵌套式合作”:中方提供产品与技术,意方提供市场与渠道,双方共同承担系统集成、本地化生产、项目开发与运营等关键环节任务。在碳排放监管趋严、电价波动剧烈的欧洲能源环境下,这种“从源头到终端”的合作路径,显然更具可持续性与复制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地缘政治与贸易关系复杂化背景下,部分中国企业虽在形式上遭遇行业组织排挤,但市场逻辑依然主导合作意愿。Albasolar公开表示,与华为的合作建立在“技术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基础之上,外部因素不会改变本地客户对优质解决方案的选择标准。
从宏观环境来看,欧洲BESS市场正进入战略加速期。根据Wood Mackenzie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欧洲储能市场新增装机容量将突破12GWh,其中超过40%来源于工商业与分布式场景。特别是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光伏+储能的组合方案正快速渗透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高端设备制造业等用电密集行业。
以意大利为例,其光伏资源分布优良、建筑结构适合分布式布置,加之工业用电价格远高于居民用电,能源自给项目的回报周期普遍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此相应,政策层面也在积极鼓励储能系统部署,如国家层面已设立专门储能投资基金,鼓励本地企业采用绿色能源。
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窗口。中国厂商不仅在电芯成本、系统集成能力、EMS智能化等方面全球领先,还在产品交付速度、方案定制效率方面形成显著优势。相较欧美企业动辄18个月以上的项目周期,中国方案普遍可以控制在9个月内交付,极大契合欧洲企业“低碳+降本”的双重目标。
尽管个别行业组织试图将技术合作政治化,但技术路径最终仍将服务于市场效率与企业利益。从此次华为与Albasolar的合作可以看出,在实际项目落地中,中意双方的务实精神远胜空洞争议。通过系统性合作构建起的信任机制,正是未来中欧能源科技协同创新的关键抓手。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把握欧洲“能源转型+自主可控”双重浪潮带来的机遇,将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更是能力、品牌、标准的全面输出。而对于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市场来说,能否与中国科技企业建立稳定、长久的合作机制,亦将决定其能源系统能否真正实现高效转型与经济韧性提升。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