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到西澳,中设国联迈出清洁能源“出海”关键一步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清洁能源企业加速“出海”,不仅输出设备与工程,更输出理念与解决方案。2025年5月10日,中设国联与澳大利亚Tonic Group(TG)及Precious Iron(PI)在无锡共同签署西澳Binningup光伏项目合作协议,为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可再生能源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范例。


此次签约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华光环能副总经理黄毅,中设国联董事长杨乐、总经理赵晖、副总经理吴铁,TG总经理Robert Clements、新能源事业主管Bing Wei,以及PI董事长丁永刚、总经理潘立里等悉数到场,展现了三方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与战略期待。

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开发位于澳大利亚西部Binningup工业园区附近的光伏发电项目,一期计划使用约87公顷土地,建设直流容量85MWp、交流容量75MW的牧光互补光伏系统。项目将配置50%容量、持续时间2小时的储能系统,具备先进的电力调度能力与削峰填谷功能。
在电力销售模式方面,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双轨”策略:50%的发电量进入市场参与现货交易,另50%通过与当地高能耗用户签署电力购买协议(PPA)的方式直接售电。这一设计不仅优化了收益结构,也增强了项目在电力市场波动下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三方将在合作框架下设立合资企业,全面负责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事务。
中设国联:作为中国本土综合型工程与能源服务提供商,中设国联在EPC执行力、系统集成和项目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承担着设计、技术与执行的中坚角色;
Tonic Group(TG):澳大利亚本地企业,熟悉政策环境、土地管理、电力市场交易规则,是连接项目与澳洲市场的关键桥梁;
Precious Iron(PI):在资源开发与产业协同方面具有深厚积累,将为光伏项目引入稳定的大型工业用户,助力实现电力就地消纳。
三方分工明确、互补协作,使项目不仅具备技术先进性,也符合澳洲本地化政策、市场机制与环保监管要求,增强了实际落地与长期运营的可行性。

地理与政策优势叠加
Binningup位于西澳大利亚州沿海区域,具有年均日照时长长、太阳能辐射强度高的天然条件。更重要的是,西澳州政府近年来在推动新能源发展方面频频加码,出台多项补贴、上网政策与市场改革措施,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制度支持。
“牧光互补”体现生态理念
项目采用“牧光互补”方案,预计将在光伏板下方种植牧草并开展养殖活动,在发电的同时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践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这种模式已在中国多个省区成功试点,在海外落地尚属先例,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储能系统提升收益稳定性
配套50%容量、2小时时长的储能配置,将使项目具备削峰填谷、错峰上网的能力,在澳大利亚电价峰谷差日益扩大的市场背景下,有效提升整体电价收益水平。
电力销售机制更市场化、更稳健
一半电量通过PPA协议实现直售,锁定稳定现金流;另一半进入市场化交易,捕捉高电价时段盈利空间。这种“双轮驱动”模型,既符合当前澳洲能源市场走向自由化的趋势,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收益保障与增长弹性。

对中设国联而言,此次签约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体项目的合作,而是其战略版图从国内工程总包商迈向“全球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关键一步。
在中国工程企业“出海”历史中,早期以工程承包为主,更多依赖低价中标与规模优势。而近年来,尤其是在清洁能源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合资、PPA绑定等方式,将服务链条延伸到开发、建设、运维与金融等全流程,深度参与所在国能源结构调整进程,真正实现“嵌入式参与”。
此次中设国联选择与TG、PI合作,通过本地化合资公司推进项目运营,是中国企业应对澳洲复杂准入机制、环境监管和社区协调需求的重要战略选择,展示了成熟的国际化思维与运营机制。

随着全球能源格局加速演变,澳大利亚等传统矿产资源出口国也在积极重构能源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资企业若能结合自身工程优势、制造能力与灵活的商业模式,不仅能输出设备和技术,更可以参与新能源资产本身的运营与价值创造。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超过450GW,而澳洲、新西兰、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中设国联在西澳项目的布局,正契合这一长期趋势,是“走出去”到“走进去”的阶段性突破。
中设国联牵头的Binningup光伏项目,不只是一个发电项目,更是中国企业输出新能源开发经验、参与全球绿色转型、构建跨国合作新范式的缩影。在未来的国际清洁能源竞争中,真正具备系统设计能力、跨文化合作经验与市场化运营机制的中国企业,将脱颖而出,赢得更大的全球舞台。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