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W海上风电出海,阿塞拜疆成为“一带一路”新能源新支点
4月22日,在阿塞拜疆总统伊尔哈姆·阿利耶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一项意义深远的中阿能源合作协议悄然签署:中国能建国际投资公司(简称“能建海投”)与阿塞拜疆能源部在北京达成2GW海上风电投资项目实施协议。这不仅是一项清洁能源工程的落地,更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里海区域绿色转型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项目选址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东部的里海海域,距离陆地最近约26公里,规划总面积约545平方公里,规划装机容量高达2吉瓦(GW),未来年发电量或将达到数十亿度级别。这一数字意味着: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约数百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植树造林千万亩的环保效益。

为何是阿塞拜疆?
区位优势显著
阿塞拜疆位于欧亚交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关键枢纽,也是现代“中欧通道”与“南向走廊”的交汇点。里海沿岸港口与高效铁路网络为风电设备制造、运输、组装提供了天然通道。
资源禀赋优良
该国拥有稳定且可观的海上风力资源,特别是在巴库东部海域,年平均风速常年保持在7-9米/秒,具备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环境。与此同时,日照资源充足,后续具备风光协同开发潜力。
政策态度积极
阿塞拜疆政府近年来明确提出“能源转型”战略,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从现有的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此次与中国企业签署协议,显示出其对引入外资技术、推动绿色发展的高度期待。
签约当天,能建海投方面表示,该协议是公司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生动实践,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正向示范效应:
从传统基建向绿色能源深度延伸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中亚、西亚等地区主要输出传统电力、水泥、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而此次2GW风电项目标志着中企在高技术含量、可持续方向上的主动布局。这不仅丰富了“走出去”的产业结构,也提高了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推动本地化合作模式进阶升级
能建海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将积极引入属地化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策略,推动与阿方高校、技术机构、施工企业的协同,未来还将探索能源培训、联合认证等人才和知识合作机制,形成“投资+能力共享”的新型合作生态。
实现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该项目不仅改善了阿塞拜疆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还将带动本地就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完善。根据前期测算,建设期和运营期将分别创造上千个直接及间接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经济投资约数十亿美元。
阿塞拜疆此次与中国签署的2GW海上风电项目协议,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点合作,更象征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格局中角色的转变:从“承包商”走向“合作开发者”,从“产品输出者”进阶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在地缘能源格局重塑的背景下,类似项目的推进正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融资结构”的三重变革,构建以绿色低碳为内核的互利共赢发展路径。
里海之滨,中国风电技术正在扎根落地。
2GW只是一个起点,背后代表的,是中国企业与“全球南方”之间更广阔、更加深度的绿色能源合作蓝图。未来,围绕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标准、投融资模式、区域市场机制,中国如何推动“从资源国到能源枢纽”的合作路径,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