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7.5億美元鐵路投資新政背後:貨運優先,產業升級按下“加速鍵”
4月20日,伊朗政府在德黑蘭舉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簽約儀式,交通與城市發展部長、國家鐵路公司(RAI)負責人、私營企業代表及行業關鍵利益相關方悉數出席,共同見證了總額高達7.5億美元的鐵路投資諒解備忘錄正式落地。這一動向不僅釋放出伊朗鐵路系統改革與升級的信號,也標誌著該國在國際制裁壓力下,依舊尋求以基礎設施投資推動產業復蘇與國際貨運通道現代化的戰略轉型。
根據伊朗國家鐵路公司公佈的細節,此次簽署的兩份投資協議分別涉及:
Avan Rail公司:投資7.13億美元,將用於採購和更新伊朗鐵路客運及機車裝備,具體包括:
600輛油罐車
300輛內燃動車組(DMU)客車
50臺機車
Pars Ofogh Hashtgerd農業工業公司:出資3700萬美元,主要用於採購650輛散裝貨運車輛
儘管從合同數量看似平衡,實際反映出伊朗鐵路發展策略的一個核心關鍵字:貨運優先、客運提效。
伊朗長期以來對其鐵路系統的依賴程度不低。隨著國際原油貿易制裁的長期化、南北國際運輸走廊(INSTC)等多邊運輸網絡的發展,鐵路系統不僅承擔著國內物流的重任,更是向俄羅斯、印度及中亞國家開放貨運的關鍵通道。

本次採購的600輛油罐車和650輛散裝貨運車輛,顯然是為了強化大宗商品的運輸能力——尤其是石油化工、農產品、礦產等出口導向型產業的物流基礎。這種配置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應對港口瓶頸與制裁環境的鐵路替代邏輯
面對港口制裁、海運限制,伊朗越來越倚重陸路運輸的“抗壓”能力。鐵路運輸不受海路禁運直接影響,同時可更靈活連接鄰國,是對外貿易保底的重要方式。
推動國家幹線貨運通道現代化
伊朗境內主要幹線,如從霍爾木茲海峽沿岸城市至德黑蘭、再北向里海周邊地區的鐵路運輸量激增,貨運車輛更新成為當務之急。
提高原油出口“內迴圈”調運能力
油罐車的大批購入,將極大提升國內原油調度效率,為日後國際能源價格回暖、出口窗口重新打開創造準備條件。
在7.13億美元投資中,採購300輛內燃動車組(DMU)客車的決定,也透露出伊朗對中短途客運市場的戰略再評估。與傳統鐵路客車不同,DMU是一種無需機車牽引、可自主動力運行的列車,特別適合人口密集但缺乏電氣化鐵路覆蓋的區域。
這反映出三個趨勢:
城市群通勤體系的重建:隨著伊朗大城市圈人口密度提高,城市間短距離通勤需求上升,DMU成為高頻次運輸的理想選擇;
電氣化進程緩慢背景下的技術過渡:受限於財政與電網制約,伊朗部分鐵路線路仍無法支持電動列車運行,DMU可作為中期過渡產品;
對製造配套體系的倒逼升級:大規模採購現代化列車將推動伊朗國內軌道製造業技術引進與本地化生產佈局。
長期以來,伊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國有部門主導,私營資本參與有限。本次簽約卻由Avan Rail與Pars Ofogh Hashtgerd兩家民營企業主導,釋放出伊朗政府在鼓勵產業多元化投資方面的新政策信號。
這也表明:
政府已在鐵路領域打開市場化通道,民企獲得更多專案參與權;
投資回報機制初步建立,企業可通過車輛租賃、運輸服務收費等路徑獲取收益;
可能推動未來資產證券化試點,為大型交通資產引入資本市場融資管道。
對於關注海外基礎設施專案投資機會的中國大型工程企業、金融服務機構而言,這類“政策示範型”投資協議,預示著伊朗市場的可進入度提升,是未來佈局中東的新切口。
近年來,中伊在能源、工程、交通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2021年簽署的《中伊全面合作計畫》就明確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協同。而鐵路作為能源運輸與製造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其本地化投資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能力輸出可形成高度互補。
此次伊朗大規模採購鐵路設備,無論從整車提供還是配套製造體系建設角度,中國企業都有可能作為合作方介入:
車輛製造:中國已有成功經驗,曾向伊朗出口貨運車輛;
投融資服務:中資銀行或保險機構可提供設備融資支持;
設計施工與後市場服務:中方企業具備系統集成能力,在中東有豐富經驗。
伊朗此次7.5億美元鐵路投資協議,是對“經濟韌性”與“產業升級”的聯合回應。在地緣政治仍不穩定、制裁陰影未散的背景下,伊朗以基礎設施為抓手,為貨運現代化與城市通勤系統構建新骨架,透露出其在“內需刺激”與“外向恢復”之間的雙向平衡。
這不僅為中東國家如何在不確定環境中謀發展提供借鑒,也為中國金融與製造企業在海外佈局提供了重要樣板。真正的機會,往往孕育在那些艱難而又充滿希望的轉型之中。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