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斯坦儲能投資破局:百兆瓦級專案釋放中亞綠色能源信號
2025年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悄然轉向,“清潔”“低碳”“智能化”成為國家電力系統升級的關鍵字。在這股全球綠色能源浪潮中,烏茲別克斯坦——中亞地緣關鍵國家——以其快速崛起的新能源投資熱度引起國際關注。
4月20日,烏茲別克斯坦亞多100兆瓦/200兆瓦時儲能電站專案正式開工。這一標誌性工程不僅是烏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一步,更可能成為中國儲能設備與智慧電力技術“走出去”的又一關鍵著陸點。

專案位於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州Olmaliq鎮,核心配置為100兆瓦/200兆瓦時儲能系統,並將新建1座220千伏升壓站。這是該國目前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電化學儲能專案之一,預計建成後將具備近30億度/年的電力調節能力,並具備快速調峰和調頻功能,顯著增強本國電力系統在高負載及新能源接入條件下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這一數據背後,有兩個核心技術亮點:
“兩小時儲能時長”+“220kV高壓並網”的設計,使該專案兼顧新能源消納能力與傳統電網相容性,具備區域示範意義。
30億度/年的調節容量,相當於烏茲別克斯坦全年人均用電量的3倍(按年人均1000度估算),對其全國電力系統來說是極強的補充資源。
烏茲別克斯坦近年來在能源政策方面頻頻出手,持續引導外資參與可再生能源與儲能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趨勢背後是其三重目標:
緩解電力供應緊張:近年來烏國因經濟增長迅速、電力基礎設施老化,頻繁遭遇“缺電”困擾。
提升系統彈性:隨著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快速提升,電網“波動性”問題日益突出,必須依賴大規模儲能手段進行平衡。
對接綠色融資要求:烏茲別克斯坦正在積極申請國際綠色融資與多邊開發銀行支持,高質量儲能專案具備天然的“綠色標籤”。
本次專案選址的Olmaliq鎮是塔什干州內重要的工業與物流節點,靠近多條國家電網主幹線路,具備良好的電力調度優勢和產業配套條件。未來隨著專案建成並網,將可作為區域能源調度“中樞節點”,為包括礦業、製造業等多個用能大戶提供高可靠、低碳的用能保障。
作為“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烏茲別克斯坦近年來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的工程承包商、設備製造商與綠色能源投資基金。此次亞多儲能專案,不僅對中國綠色產業“走出去”有明顯帶動效應,也為銀行、保險、律所等專業機構帶來潛在合作空間:
中資設備與EPC企業可參與儲能供應鏈佈局
本項目所需的電池模組、逆變器、系統集成平臺等關鍵部件,大多可由中資企業提供。同時,施工總承包(EPC)與後續運維也具備廣闊市場空間,特別是在高壓升壓系統、控制系統集成等環節,中國企業具備成熟優勢。
政策性銀行與開發金融可介入專案融資結構
儲能專案具有“前期投資大、回報週期長”的特徵,商業銀行往往面臨風險偏好限制。但隨著多邊開發機構介入(如亞行、世界銀行、綠氣候基金),中方政策性金融機構(如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可探索與其共同出資模式,為中國專案方參與打通資金鏈。
綠色保險與合規諮詢服務將成為必需
在“一帶一路”專案不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當下,能源類基礎設施專案越來越依賴風險管理能力與ESG(環境、社會、治理)評估機制。對於涉外律師事務所、保險公司與第三方評估機構而言,該專案將是典型的跨境合規+綠色認證聯合服務案例。
從中國視角來看,烏茲別克斯坦此類儲能專案的不斷推進,至少傳遞出三個趨勢信號:
中亞區域進入電力系統重塑週期:清潔能源滲透率上升疊加需求增長,必然帶動儲能、電網升級及分佈式能源協同發展。
綠色金融成為政策對接突破口:國際主流金融機構正在密集投向中亞綠色能源,國內綠色金融產品可加速“出海”並與之接軌。
跨境標準化合作機會顯現:無論是設備認證、電網接入標準、ESG報告體系,烏方均處於體系構建早期階段,中方可通過標準輸出、平臺共建等形式實現“軟實力”對接。
全球能源格局的重構,正從理念落地到專案層面。從光伏、風電到儲能、氫能,“儲能+”體系正成為支撐能源安全與氣候轉型的核心模組。烏茲別克斯坦亞多專案的落地,不僅是本國能源改革的拐點,更是中亞市場邁向新型能源結構的前奏。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