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兆瓦扩建背后:中国企业深耕沙特能源版图的“价值链再定位”
中国能源企业再度挺进中东能源核心地带。近日,中国能源国际集团公司与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正式中标沙特加兹兰电厂扩建工程,该项目由沙特电力公司授予,将以EPC总承包形式推进,扩建容量达到1600兆瓦(MW)。
项目所在地位于沙特东部阿拉伯湾沿岸,毗邻达曼和拉斯塔努拉,地处沙特能源、石化产业带核心地带。此次中标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建设市场的竞争力,也凸显了中沙合作在“产业链协同”和“价值链跃迁”层面的深入推进。

作为中东经济转型的代表国家,沙特正经历一场“去石油依赖”的深层结构调整。加兹兰发电厂扩建项目,作为本国现有燃气电力基础设施中的关键节点,承载着沙特“2030愿景”中能源多元化和民生保障的双重使命。

加兹兰电厂位于沙特东部达曼以北80公里,拉斯塔努拉西北方向约20公里,是国家电力主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扩建将增加约1600MW的装机容量,意味着其整体电力输出能力将显著提升,对缓解东部省份工业负荷、石化产业园区用能紧张及人口聚集区生活用电压力具有直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电力公司SEC正在通过持续加码扩建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方式,逐步向天然气主导、电网智能化、供能本地化方向推进,这也为拥有燃气电站建设与EPC总包经验的中国企业打开了更多合作空间。

本次扩建项目由中国能源国际集团及其母公司旗下子公司承建,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模式,这种总承包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中,尤其适用于高标准、重工艺、强交付的项目体系。
相比传统分包制,EPC的优势在于:
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一个统一的项目管理实体负责所有阶段,便于整体协调;
降低成本与风险:业主可将大部分技术与财务风险转移给EPC承包商;
保障进度与质量:对具备经验丰富的承建方而言,更容易输出高质量成果。
中国能源建设体系下的企业近年来频频在中东EPC市场中取得突破,无论是在设计能力、项目调度、还是成本控制方面都展现出与西方传统能源工程巨头相媲美的能力,尤其在清洁燃气机组、循环发电系统等领域积累了成熟经验。

这并非中国企业首次在沙特电力领域“摘星夺冠”。早前,SEC已将首都利雅得的PP12电力项目扩建工程授予由山东电建三公司与韩国斗山能源组成的联合体。在沙特这一“能源外交密集地”,中国企业从最初的“施工者”正逐渐向“方案输出者”角色转变。
从两大项目的对比来看:加兹兰项目是目前中国企业在沙特所承接的最大规模EPC扩建电站之一,不仅意味着技术与执行能力被国际认可,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沙特能源基础设施战略节点上的“再深入”。

沙特“2030愿景”提出减少对原油收入依赖,转向“能源多元化、高附加值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战略。在这一进程中,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清洁能源比重提升以及产业链的本土化,成为沙特政府推行的三大核心抓手。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双重机遇:
直接参与基础设施升级与建设:如加兹兰、PP12等项目;
延伸至能源产业链中上游的系统服务:包括智能电网设计、综合能源调度系统、碳排管理技术输出等。
尤其是在碳中和、绿色转型成为全球能源发展主旋律的大背景下,沙特对高效燃气发电与混合能源调度系统的需求正在激增。而中国企业在燃气电站集成、工程总包、运营运维方面的成熟经验,正好补上沙特本土技术体系的“短板”。
加兹兰电厂扩建项目,不仅是一次能源设施的升级工程,更是一场关于“谁主导未来能源秩序”的实战演练。
中国企业凭借十数年积淀的项目管理、系统集成与技术优化能力,正在沙特乃至更广阔的中东能源市场上构筑起“品牌认知”与“实质影响力”的双重壁垒。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