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色革命:晶科能源1.75GW项目落地沙特,打造中东能源转型新样本
近日,晶科能源官宣再下一城,将为沙特第五轮可再生能源光伏计划中的两个重点项目——AHK2(500MW)和MAS(1250MW)——提供总计1.75GW的N型TOPCon光伏组件。项目背后,不仅是光伏龙头的海外扩张,更是中国能源技术参与中东结构性转型的又一力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晶科能源继去年为阿布扎比1.8GW PV3阿吉班项目供货后,再度与法国电力新能源公司(EDF Renewables)携手,联同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共同在中东市场落子。项目由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公司联合体承建,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从产品输出向体系化解决方案输出的升级。

AHK2与MAS两个项目地处沙特典型沙漠化区域,分别位于麦地那省的Al Henakiyah镇与哈伊勒省的Dharghat镇,全年面临高温、干旱、昼夜温差大和频繁沙尘暴等极端环境。能在这样严苛气候下成功中标,并获得项目方全线采用晶科N型TOPCon组件,凸显了该技术方案的领先性和可靠性。

N型TOPCon Tiger Neo双面组件具备以下几大核心优势:
低衰减率与低温度系数:保障组件长期高效运行;
高达85%的双面率:可显著提升发电量,实证数据显示整体可带来约3.38%的发电增益;
抗紫外、抗风沙与防冰雹设计:适配极端沙漠环境;
高可靠性系统集成能力:确保施工期与运维期系统整体表现优异。
在沙特“2030愿景”与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NREP)持续推进背景下,技术含量高、实证数据扎实的方案正成为市场首选。晶科能源的TOPCon技术不仅赢得了技术评审,更赢得了市场信任,持续扩大了中国制造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份额。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沙特项目并不仅是单纯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背后更蕴含着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新模式探索。
沙特MAS和AHK2项目采用的高双面率组件将实现“光伏+生态”的复合效益——通过组件遮阴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缓解土壤蒸发与干裂,加速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恢复,为后续绿植种植与荒漠治理提供了物理与环境基础。光伏电站将不再只是能源设施,而是“治沙-发电-绿化”三位一体的新型系统平台。
这与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思路演进高度契合:从过去以产品出海为主,转向以绿色方案和可持续能力为导向的系统性输出,全面提升中国制造向中国方案的跃迁路径。
中东地区虽以石油资源闻名全球,但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战略转向愈发明确。沙特作为全球石油输出大国,也在加速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转型,“2030愿景”明确提出在未来十年实现能源来源结构多元,并持续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根据沙特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到2030年将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58.7GW,其中太阳能占70%。这为全球光伏企业带来巨大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门槛与系统集成要求。
晶科能源在该地区的连续中标、优质履约,表明其产品性能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已经在国际市场脱颖而出。尤其是在与法国电力、国家电投等国际一线企业联合开发的合作模式中,中国企业不仅是供应商,更是战略合作方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参与者。
MAS与AHK2项目的落地,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国际合作,更是一次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技术与生态工程。在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沙漠地区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平衡能源供给与生态保护,正在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晶科能源此次提供的不仅是1.75GW的组件,更是一套绿色产业链思维。借助沙特高光照条件,组件高双面率进一步放大发电效率;同时以组件的环境适应性设计作为起点,联动生态改善与经济带动效益,形成完整闭环。
尤其对于希望投资中东区域的企业或政策机构而言,该项目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可持续发展模型:通过技术+生态+产业融合,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晶科能源此次沙特项目的落地,是中国光伏产业“出海2.0”阶段的又一代表性事件。其所代表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产品”,而是融合了高技术门槛、生态治理协同、国际合作机制的新一代产业出海模式。
未来,谁能构建起具有生态适应性与可持续能力的绿色解决方案,谁才能在全球能源新格局中占据先机。而晶科能源正在用实际行动,给出中国答案。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