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銀行出手,小微外貿企業迎來金融紓困組合拳
在全球貿易持續震盪、外需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小微外貿企業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日前,中國進出口銀行出臺專項工作方案,聚焦14項任務措施,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國家金融政策正在系統性向小微外貿企業傾斜,以高質量金融服務為其“穩出口”“促增長”提供支撐。

在中國超60萬家出口企業中,小微企業佔據主體地位,是構成“世界工廠”的毛細血管。數據顯示,小微外貿企業不僅廣泛分佈於傳統製造、服裝紡織、電子零部件等領域,更在跨境電商、服務貿易等外貿新業態中扮演關鍵角色。

但與此同時,小微企業普遍面臨三大難題: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信用基礎弱、抵押物不足、交易結構複雜,難以獲得傳統信貸支持;
市場波動承壓大:國際物流成本高企、原材料價格波動、海外訂單不確定;
政策傳導“最後一公里”問題:多數政策由大型企業先受益,導致小微企業“感知度”不足。
進出口銀行此番推出專項工作方案,正是針對小微企業在融資鏈條、政策落地和資源觸達方面的現實瓶頸,試圖通過“金融產品+機制設計+協同聯動”三位一體的方式,形成精准支持體系。

根據進出口銀行發佈的專項工作方案,整個支持體系圍繞三大方向展開:
1. 精准對接融資需求
強化對小微外貿企業“風險共擔轉貸款”投放力度;
推動貿易金融、跨境電商金融等專屬產品覆蓋率;
建立主動識別、快速審批的授信機制。
這一機制本質是將“貸款投放”從以往被動回應轉向主動對接,構建基於外貿訂單、關單、出口退稅等真實貿易背景的融資模型,以降低授信門檻、提升資金效率。
2. 提升服務質效
探索“銀保合作”“銀政互動”新模式;
打造“線上+線下”綜合服務平臺;
建立與各地產業園區、地方經信局聯動機制。
這意味著不僅銀行介入,政策性保險公司、地方政府平臺也將被納入聯動體系。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單一窗口”形式獲取融資、保險、結算、稅收等綜合金融服務。
3. 打造特色品牌機制
設立“小微外貿金融服務”品牌專案;
專項評估、專項激勵,鼓勵分支機構開闢特色路徑;
推廣典型案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政策背後的設計邏輯非常明確:用機制和品牌夯實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長期主義”,而不僅是短期紓困。

從此次方案表述來看,進出口銀行並非簡單加大貸款額度,而是試圖通過制度創新+金融產品工具包+場景金融接入,構建一個小微外貿企業能長久依託的金融服務體系。
這套方案有三點值得關注:
以“共擔機制”優化風險定價
“風險共擔轉貸款”是此次方案核心工具之一,其本質是由進出口銀行提供基礎資金,商業銀行/地方金融機構按一定比例“跟貸”並共擔風險。這一方式不僅提升放貸意願,還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是國際通行的中小企業支持機制之一。
覆蓋新業態:跨境電商與服務貿易受益
傳統出口業務之外,此次方案明確提及支持“跨境電商”“服務貿易”“專精特新”等新興板塊。這一定位與當前全球貿易向高附加值、數位化轉型趨勢高度一致,將使大量“輕資產”“平臺型”企業也能納入金融支持視野。
推動“金融+產業”協同推進
銀政互動機制,鼓勵地方政府部門為企業背書、數據開放、擔保支持,這種模式下金融機構將不再“單打獨鬥”,而是成為政策集成平臺中的一環,能更有效推進資金落地。

對於銀行、投資公司、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以及地方招商部門而言,這一方案帶來的不僅是政策導向,也提示了若干工作方向:
銀行端:設計場景化、訂單驅動的金融產品
可參考跨境訂單融資、海外倉租賃回租、出口退稅融資等具備貿易背景的數據驅動產品,結合地方外貿平臺形成定制化服務。
保險端:探索信用險+融資聯動
在風險共擔轉貸款中,引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或短期貿易險,有助於將風險轉移機制制度化,並降低銀行審批門檻。
地方政府端:建立小微企業白名單制度
與進出口銀行共建地方專案池或白名單機制,結合地方財政補貼、擔保基金等方式,強化落地轉化率。
進出口銀行此次專項方案的出臺,是對小微外貿企業長期價值的系統性回應。它不僅釋放了政策銀行在當前出口壓力下的積極應對態度,更昭示了未來小微企業將在外貿生態中的結構性地位上升。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