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建簽下羅馬尼亞儲能大單,解鎖歐洲能源轉型新路徑
近日,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中電工程國際公司(以下簡稱“中電國際”)與羅馬尼亞維能惠EPC公司正式簽署100MW/200MWh儲能專案框架合作協議,這是中電國際2025年度在羅馬尼亞市場簽下的首個新能源專案,也標誌著中國儲能技術正在加速“出海”,在歐洲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為“綠電+儲能”模式的代表,該專案不僅為羅馬尼亞國家電網提供關鍵支撐,更進一步展示了中國能源企業在全球“雙碳”背景下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輸出能力。
此次簽約的專案位於羅馬尼亞西北部地區,未來將併入該國國家電網,發揮調峰與補能作用。根據協議,中電國際將負責包括技術方案設計、設備供應、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內的全流程服務,為羅馬尼亞提供完整的一體化能源解決方案。

專案規模達到100MW/200MWh,意味著該儲能設施能夠實現連續2小時滿負荷輸出,相當於為一個中等城市的用電高峰期提供有力支撐。專案投運後,將有效緩解該區域的負載壓力,提升電網穩定性,為羅馬尼亞未來大規模接入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掃清技術障礙。
在當前歐洲加快能源轉型、強化能源獨立性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能以全鏈條能力打動歐洲市場,絕非偶然,而是全球新能源產業鏈重構的一個縮影。中電國際此次與羅馬尼亞本地EPC強強聯手,說明“中資+本地化”的合作模式已經逐步獲得歐洲市場的廣泛認可。
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比例的不斷提升,如何解決其“波動性強、不穩定性高”的問題,成為制約綠電發展的關鍵因素。儲能技術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迅速崛起。
本項目採用儲能容量200MWh的方案配置,意味著不僅可以提升供電靈活性、降低棄風棄光率,更具備調節負荷、平滑電壓、電力市場參與等多重價值。業主方在簽約中明確表示,該專案將“提升西北部國家電網的穩定性和調峰能力,促進未來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和利用”。
在中東歐地區能源結構中,傳統燃煤電廠仍佔據相當比重。而歐盟在“REPowerEU”計畫中提出,2030年前將大幅提高風光占比。這意味著,儲能系統的引入將成為清潔能源並網和高比例綠電消納的“最後一公里”。
對於包括銀行、政府投資機構、進出口保險和產業基金在內的專業機構而言,儲能正從“配角”變為能源投資結構中的“硬資產”。其資產化能力、收益模型與系統集成能力正在重塑投資邏輯。
過去,中國能源企業“出海”多以傳統電力工程或設備出口為主,而此次簽約代表的是一種更具結構性的合作模式:
技術層面:輸出中國成熟的儲能系統設計理念及設備集成能力;
工程層面:提供端到端交付與品質保障機制;
運營層面:注重長期可持續的商業化運營能力;
合作模式:通過與本地EPC企業深度協作,實現資源共用與風險共擔。
中國能建作為全球領先的能源基礎設施服務商,正在將“專案交付力”轉化為“市場影響力”。公司近年來在東南亞、中東、中東歐等區域持續發力,不斷推進技術、模式和金融三位一體的海外拓展路徑。
此次羅馬尼亞專案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它既是中國企業能力自信的體現,也是全球市場對“中國方案”日益認可的結果。
歐洲當前正面臨三大能源挑戰:一是能源價格高企,二是對外依賴嚴重,三是可再生能源消納瓶頸日益凸顯。而儲能,恰恰是解決這三重問題的關鍵。
羅馬尼亞作為歐盟成員國,正大力推進國家層面的能源系統改革,力圖在2026年前實現至少20%的可再生能源增量目標。此次專案的簽署為羅馬尼亞儲能市場樹立了重要示範效應,也為更多歐洲國家引入成熟儲能技術與綜合解決方案提供了樣板。
這也意味著,未來3-5年,中國儲能企業在歐洲市場仍處於“戰略紅利期”。無論是中資背景的新能源投資機構,還是圍繞綠色產業鏈佈局的跨境法律、財稅、金融服務公司,都面臨著新的佈局窗口。
此次中電國際牽頭落地的羅馬尼亞100MW/200MWh儲能專案,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中的又一里程碑。它不是單點突破,而是產業鏈與價值鏈“雙鏈協同”的生動體現。能源的未來,不僅在於更清潔的生產端,也在於更智慧的調度端。而中國企業正在用自己的實踐,參與重塑全球能源新秩序。
未來,中國模式能否在更多地區落地,還需政策、技術、資本與產業邏輯協同推進。但可以明確的是:下一個十年,中國不僅將繼續做世界的“綠電工廠”,也將成為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的積極參與者與方案提供者。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