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監管共識到實體融合:香港數字資產政策2.0背後的全球機遇
在全球數字資產監管日漸趨嚴的背景下,香港正在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路——不止於「包容創新」,更着眼於將數字資產深度嵌入實體經濟與金融基建。2025年6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在首份政策文件基礎上全面升級,從「監管統一」、「產品常規化」到「跨境協作」與「人才扶持」,展現出一種罕見的政策自信與全球視野。
對於律師、稅務顧問、資產管理人、投資促進官員及跨境基金架構設計者而言,這份政策不只是監管層面的一份聲明,而是香港如何將Web3概念轉化為制度支持、稅務激勵與金融工具創新的實操藍圖。
統一監管架構:從碎片化走向法規整合
香港提出,將由證監會作為數字資產交易與託管服務的主責監管機構,金管局則負責對銀行層面的相關活動進行前線監管。這不僅有助於避免監管套戥,更為跨境參與者提供了清晰而可預測的合規路徑。
「以投資者保障為核心,建立統一且全面的監管框架,將為香港市場提供清晰可行的操作環境」,文件中指出。
對於正在評估數字資產進場策略的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家族辦公室而言,這種「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監管」的制度邏輯,無疑提供了一個有制度支撐的亞太切入點。
代幣化債券常規化:從概念驗證邁向制度建設
2023年與2024年,香港政府已成功發行兩筆合計約68億港元的代幣化綠色債券,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關注。如今,政策明確提出「將代幣化債券納入常規發行體系」,並將探索不同幣種與期限,甚至鼓勵結合數字貨幣提升清算效率。
此舉的意義不止於產品創新,更意味著未來本地甚至區域內的公私部門融資工具,將可能具備「智能合約 + 跨境支付」的雙重屬性,從而加快債券市場數字化進程,拓寬國際投資者可及性。
實物資產數字化:從貴金屬到新能源
相比許多仍聚焦於「比特幣ETF」的市場,香港政策視野顯然更為開闊。文件提到,將推動電動車充電收益權、太陽能板、黃金、有色金屬等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並明確鼓勵應用於倉儲物流追蹤與全球可持續供應鏈監管中。
這意味著:
對於從事供應鏈金融、貿易保險或商品託管業務的參與者,香港正積極打造一個可嵌入實體資產的數字資產場景;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已將香港納入其全球交收體系,政策更提出探索以「代幣作為全球貨倉識別標籤」的路徑,打通數字資產與實物商品監管的最後一公里。
穩定幣:從「支付工具」走向制度支持
2025年8月1日,香港將正式實施穩定幣發行人監管制度,涵蓋儲備資產、穩定機制與贖回流程等核心要素。這項制度不僅是合規化的開端,也為跨境貿易支付、政府支付創新甚至CBDC落地提供了制度支撐。
對於涉足全球供應鏈、B2B支付、出口信保等領域的企業與平台,這是一個具備法律可信度的「數字支付實驗場」。政策亦明確表示,政府自身也將試點使用穩定幣進行付款,這一信號不容小覷。
稅務與ETF豁免:政策「真金白銀」支持
明確代幣化ETF轉讓亦可享有印花稅豁免,為資產管理人提供了制度紅利;
擬擴大私募基金與家族投資工具所持有的指定數字資產可享利得稅豁免,預計將於2025/2026課稅年度生效。
這對在香港設立家辦、離岸基金結構或SPV的國際投資人來說,無疑提供了稅務規劃與產品創新的雙重空間。
數字基建與人才:從制度到生態
數碼港將推出針對區塊鏈與數字資產的專項資助計劃,重點支持具「應用潛力與示範價值」的項目,同時整合技術配對、監管科技與網絡安全基建。
香港交易所也已推出亞洲首批比特幣及以太幣現貨價格指數,提供區內報價基準。
在人才方面,透過與大學、國際機構合作,香港正試圖建立一個涵蓋區塊鏈、AI、金融工程與監管科技的複合型人才庫,為金融創新提供持續驅動力。
為何值得關注?
對於中國內地的政府投資促進部門、區域金融中心、專精特新企業海外架構者,以及對全球資產配置敏感的律所與會計師事務所,這份《政策宣言2.0》意味著:
香港正構建一個具備監管、清算與法律合規優勢的數字資產落地場域;
在區塊鏈基礎設施、RWA資產轉換與跨境金融商品標準化方面具先行優勢;
具備政策穩定、合規穩定與稅收清晰性,有助於中資企業及結構性基金運營在此落地。
原文鏈接:
香港特區政府|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2025年6月26日)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