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非洲“深海長城”: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建造新範式
本文包含AI辅助创作内容
喀麥隆克裏比深水港二期工程的正式開港運營,不僅是“一帶一路”在非洲落地生根的又一力證,更是一座由中國標準、中國設備與中國智慧共同構築的“深海長城”。對於關心中國企業如何在國際市場深耕發展、標準出海的專業人士來說,這一專案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和參考路徑。
位於幾內亞灣的克裏比深水港,是喀麥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型深水港口,對整個中非地區貿易具有輻射效應。在中國港灣的承建下,其二期工程新增了1個7萬噸級和1個10萬噸級的集裝箱泊位,總長度達715.5米,採用重力式沉箱碼頭結構。自2019年開工以來,這項工程橫跨1000多個日夜,從設計、施工到標準融合,皆以中國方案為核心,在實戰中拓展中交集團等中國工程企業在海外的能力邊界。
對“一帶一路”倡議而言,克裏比深水港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從克裏比到世界”的航運暢達,還在於它代表著中國在海外基礎設施領域由“走出去”向“紮下去”的能力躍遷。
在國際工程合作中,“中國標準能否被接受”一直是核心議題。克裏比港專案一開始就直面這一挑戰:專案設計採用中國標準,但必須滿足歐洲監理團隊對施工品質的驗收要求。這種標準體系間的衝突,尤以混凝土耐久性檢測為代表。
中國標準常採用電通量法,歐洲則偏向氯離子擴散測試方法。專案試驗室主任高國科帶領團隊,聯合喀麥隆薑鎮大學的5名實習生,從零起步搭建試驗體系,逐條拆解中歐200餘項混凝土檢測指標,並在反復試驗中建立起兩種標準之間的相關性公式。這一成果不僅贏得歐洲監理團隊的認可,也成為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的實踐樣板。
在此基礎上,專案團隊還開展了材料本地化適配試驗。發現當地水泥與中國減水劑不相容後,高國科根據檢測結果將Ⅰ級粉煤灰替代30%的水泥,並優化砂石比例,使新混凝土強度反超設計值10%,成功解決“跨標準施工”與“本地化材料適應性”的雙重難題。
這種科學邏輯與實踐驗證雙輪驅動的“標準融合實驗”,最終贏得了專案2024年中交集團“海外專案4+N融合管理獎”與薑鎮大學的感謝信。在交工驗收會上,歐洲監理總監亞辛甚至提出將中方提出的部分融合方案納入企業監理手冊,彰顯了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
克裏比深水港所處海域風高浪急、潮汐不穩定,是全球沉箱作業環境中最為複雜的區域之一。而該專案採用的是重力式沉箱結構,涉及36個重達2600噸的沉箱,需要高精度拖運與安裝。
面對極端工況,中國製造的“四航湛江”半潛駁船展現了出色的海工能力。該船搭載2套315千瓦電推舵槳系統和智能壓載系統,能夠精確控制吃水深度,實現毫米級調節。“潮汐窗口+主動壓載”控制方案的應用,使傳統需4小時的安裝窗口壓縮至90分鐘,在潮差僅1.5米的非洲海域實現沉箱穩定作業。
專案副經理林華傑用“水當遙控器”來形容安裝過程的控制精度。通過對壓載水精細調節與多組纜繩協作,沉箱得以精准完成對接、就位,真正做到“穩中求准”。最終,僅用45天便完成全部沉箱安裝,並實現“零事故、零污染”的管理目標,獲得克裏比港務局300萬、600萬工時無損證書,為中國工程在海外贏得極高聲譽。
為了保證碼頭施工的穩定性,專案團隊需要延長675米防波堤。這一結構需用到141個大板,每塊需現場填充鋼筋籠,若按傳統方法現場綁紮,每件耗時6-7小時,遠遠無法滿足工期要求。
於是團隊決定大膽採用“後方預製+整體吊運”的新工藝。通過在場外提前綁紮鋼筋籠,並使用“王字型”9點吊裝工具,在現場快速定位、吊裝,大幅壓縮了現場施工時間。最終,吊裝時間由原來預計的1小時縮短為15分鐘,作業效率提升了3倍,整體工期提前20天完成,為防波堤按期交付贏得寶貴時間。
同時,這一創新工藝極大降低了施工風險,提升了操作安全性,90%的作業風險得以規避,為未來類似工況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範式。
克裏比深水港專案不僅是一項基礎設施工程,更是一次對“標準出海、設備出海、工藝出海”的系統演練。其背後所體現的,是中國建造向高質量國際化升級的趨勢:
標準出海靠“融合”而非簡單替代:僅有自身標準體系並不夠,關鍵是能否通過試驗驗證,與國際標準實現邏輯相容。克裏比專案正是中國標準國際適配能力的一次成功實踐。
設備出海需應對極端工況:從“四航湛江”抗風浪性能,到半潛駁主動壓載技術的應用,都顯示出中國製造設備已具備應對複雜環境的硬實力。
工藝創新釋放效率紅利:對國際工程來說,工期控制與安全保障同樣關鍵。創新吊裝工藝讓克裏比專案在效率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正如專案經理穀告柏所言,“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標準在‘走出去’的路上需要因地制宜。”專案團隊計畫建立“中歐非工程標準融合實驗室”,將克裏比專案的實踐成果轉化為系統性技術規範,為非洲乃至更多發展中地區提供中國方案。
當前全球基礎設施投資正處於重構週期,中國企業“走出去”從承包建設逐步邁向全鏈條輸出。從喀麥隆克裏比港的實戰經驗看,未來中國工程公司要在國際市場佔據更大份額,不僅需要技術過硬、設備先進,更需在標準、方法與本地合作中持續深耕。
克裏比深水港只是起點。它所引發的“中國建造如何成為國際共識”這一命題,或許正是下一階段“一帶一路”在非洲繼續深入的關鍵。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