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欧洲能源转型,中国企业打入德国核心市场的背后逻辑
当前,全球正处于深度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一浪潮中,储能技术被视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的核心支撑,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抓手。近日,一则重磅合作再度将中国企业推上欧洲能源舞台的中央。
海辰储能(Hithium)与德国可持续能源综合服务商 Schoenergie 正式启动双方在德国的首个大型电力级储能系统项目。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海辰储能在欧洲核心市场的深度突破,也为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能源韧性与电网稳定性注入了“中国方案”。


该项目部署总容量为 21MW/55MWh 的先进储能系统,与毗邻的 20MW 太阳能电站构成协同运行网络,并实现与变电站的直接连接。在电网服务方面,该系统将承担包括频率控制、电压调节、黑启动等关键功能。

最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项目引入了欧洲大陆首批规模化应用的电网成型技术。该技术可实现毫秒级频率响应能力,在突发波动情况下,能在极短时间内向电网注入或吸收功率,显著提升整体电网的动态稳定性。
更为前沿的是,海辰提供的11台5MWh高集成储能集装箱,顶部集成太阳能板,可为冷却系统供能,实现绿色能耗自循环,真正践行低碳与高效的系统设计理念。
在项目功能之外,海辰的产品安全性与生命周期管理亦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确保系统在15年以上持续高效运行,为德国能源结构的韧性转型提供可靠保障。

储能系统并非拼装式产品,而是一套系统集成高度复杂、对安全性与耐久性要求极高的工程设施。
在该项目推进过程中,Schoenergie 专家团队分别于2024年9月与2025年4月两次到访海辰厦门总部,完成对储能设备的出厂验收测试(FAT)。测试涵盖了对性能、控制系统、热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多维度审查,标准对标欧盟及德国最新电力设备法规要求。
这一流程不仅体现出德国工程文化中的严谨精神,也反映了中方企业在技术输出中的高度透明与协同能力。
如 Schoenergie 首席技术官 Volker Schöller 所言:“现代储能系统必须超越电力存储的本能反应,成为电网波动调节、系统韧性保障、能源结构平衡的关键支点。”

该项目并非孤立,而是纳入了由德国联邦政府资助的 SUREVIVE 研究计划,这是目前欧盟在“新型电网构建”领域最具战略意义的研究框架之一。其核心目标,是探索电网成型逆变器与电池系统在实际运行场景下的稳定机制。
海辰的储能系统将在该项目中承担三项核心功能:
实时频率调节与负荷平衡
提供瞬时备用电源以应对突发断电
参与黑启动模拟实验,验证电网大规模瘫痪后的恢复路径
若研究成功,其技术成果将为欧盟能源市场监管指南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未来电网成型技术的标准化推广打下基础。
这一点对于熟悉国际能源监管趋势的银行、投资机构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具有深远的制度影响力。可以说,该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合作,更是一次标准制定的“技术入场券”。

此次合作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项目的范畴。
据海辰储能德语区高级销售总监杨旻介绍,未来几年内,海辰与 Schoenergie 已初步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双方将围绕德国及周边国家展开多点布控,计划逐步推进储能园区的网络化建设,形成集约化、模块化、分布式并存的多维度能源储能解决方案。
这种以“示范工程 + 标准协同 + 技术输出”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正是当前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全新打法。
而从外资保险、政府投资促进、进出口风险管理角度观察,该模式也提供了更多维度的风险对冲手段,例如在长周期回收模型下的回本能力评估、设备性能稳定性与保值保险绑定、项目所在地政策稳定性评估等。
正如近年来在中东、北美和东南亚等区域看到的一样,储能正成为未来能源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此次海辰储能在德国市场实现从“供应商”到“技术战略合作方”的角色跃迁,标志着中国能源技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