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建到就业,中国电建如何为伊拉克库区打造可持续增长样板?
5月12日上午,伊拉克库尔德地区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承建的DCCP水泥厂项目正式竣工并投入运营。这不仅是一个工程节点的完成,更是中国工业能力在中东实现深度落地的重要标志。
在埃尔比勒省举行的项目完工仪式上,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政府总理马斯罗尔·巴尔扎尼与Dabin集团主席、中国电建集团及水电四局高层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由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资金构建的现代化水泥厂正式投产运营。这是一次“从零到一”的产业落地,也是中国工程总承包企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实践。
DCCP水泥厂项目自启动之初,便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建设,最终展现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交付成果。水泥厂引入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从原料进厂到水泥成品出库全过程的智能化生产,不仅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也保持稳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高度重视环保性能,采用了先进的烟气处理系统,在粉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标准,为库尔德地区树立了工业绿色发展的新典范。
正如巴尔扎尼总理在致辞中所指出:“这是库尔德本地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协同建设能力的生动体现,也是推动本地区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DCCP水泥厂项目的建成投运,创造了超过1200个本地就业岗位。在一个战后重建尚在持续推进的地区,这样的就业机会不仅缓解了民生压力,更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技能培训与长期职业发展路径。
水泥厂每年将实现 205万吨水泥产能,这意味着它将在未来的若干年间,为伊拉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持续输出核心建材。这一过程中,既提升了本地产业链的完备度,也为库区政府推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点。
在典礼现场,巴尔扎尼总理与中国电建相关代表共同按下了项目运行启动按钮。随即,双方签署了EPC项目移交证书和运维项目开工令,标志着水泥厂正式从建设阶段转入长期运维阶段。
对外贸服务、投资银行和法律合规等读者而言,这一节点尤为重要。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交钥匙”式承包能力的成熟,更反映出项目背后复杂合同结构下的投资回收机制与商业可持续性逻辑。
长期运维意味着中国企业将持续在当地运营管理项目,从中实现收益回流。这也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工程走出去”逐步向“资本+运维+服务走出去”模式转型的缩影。
DCCP项目的投资方Dabin集团,是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本土企业。此次选择与中国电建深度合作,不仅体现出对中国企业工程能力与资金实力的高度认可,也折射出一种正在兴起的合作模式:本地资本+中国总承包+中国融资支持。
这一组合方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EPC+出口信贷”单一输出模式,更适应当前中东和非洲市场日益增强的本地参与诉求,增强了项目的政治接受度与可持续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电建在中东北非的区域总部与伊拉克代表处积极协调资源,体现出跨文化管理与项目管控的成熟经验,也为其他有意出海的中资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项目范式”。
DCCP水泥厂项目的成功,是中国企业在伊拉克实现从“建设者”向“发展合作伙伴”角色转变的重要节点。它背后的中国电建,不再仅是施工队伍,更是集设计、融资、装备制造、技术输出与长期运维为一体的国际综合服务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不仅是工程能力,更是系统性能力、协调性能力与全球市场适应能力。
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能源结构转型与区域经济再生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经进入了“走进去”的新阶段。DCCP水泥厂的成功落地,是这个新阶段最具象、最坚实的注脚。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