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引入晶澳5.6億美元大單,中國製造挺進中東新能源腹地
2026年,阿曼西北海岸的蘇哈爾自由區將迎來一項具有標誌性的產業落地成果——由中國晶澳太陽能公司投資建設的太陽能電池及組件製造基地。這不僅是一項金額高達2.173億裏亞爾(約合5.64億美元)的重大合作專案,更是中國企業深度參與中東能源結構轉型、助力阿曼“2040工業戰略”的新範式。
本項目不僅規模可觀,占地達32.5公頃,預計年產6吉瓦太陽能電池和3吉瓦太陽能組件,更通過全鏈條製造能力的部署,令阿曼有望一躍成為該地區清潔能源價值鏈的核心節點。從經濟、產業到地緣格局,這項協議釋放出一系列值得高度關注的信號。
在阿曼首個國際投資論壇“優勢阿曼論壇”閉幕式上,中國晶澳太陽能與阿曼投資局、蘇哈爾港及自由區、Majis工業服務公司共同簽署協議。這一時點並非偶然,恰逢阿曼大力推動“2040工業戰略”,強調製造業高端化、產業結構多元化和綠色轉型。

阿曼商務、工業和投資促進部工業司司長哈立德·本·薩利姆·卡薩比在致辭中直言:“該專案支持阿曼2040工業戰略。可再生能源行業是我們優先發展的領域,因為它具有創造新的工業機遇、提高工業對GDP的貢獻率以及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的潛力。” 這一評價從政策層面為晶澳專案定調:這是阿曼實現工業現代化戰略的重要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一次單純的工廠建設行為,而是一個涵蓋核心製造工序、推動本地產業鏈集聚的投資閉環。從多晶矽原料處理到終端組件出廠,晶澳太陽能將全流程嵌入阿曼本地化體系,在提升技術水準的同時,也將形成穩定的就業與上下游投資拉動效應。
阿曼作為中東海灣國家,在光照資源和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其產業基礎、供應鏈完整性始終是制約其清潔能源發展的關鍵瓶頸。而中國晶澳太陽能此次出海,不僅僅是尋找“出口替代”路徑,更是以“全鏈整合”方式植入中東市場,為中國製造贏得高質量全球化話語權提供案例樣本。
晶澳太陽能阿曼公司總經理範敬超強調:“我們的工廠標誌著太陽能光伏供應鏈的重大進步,整合了從多晶矽到組件的所有關鍵部件。蘇哈爾自由區內的戰略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物流保障,使我們處於快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中心。”
言外之意,此專案並非只服務於阿曼本地市場,而是輻射整個中東乃至非洲北部市場的物流節點。憑藉蘇哈爾港毗鄰阿拉伯海的優勢,該工廠所產組件未來可通過海運快速出口至印度、非洲東部、歐洲南部等多個增長性市場,成為中國光伏產業“走出去”戰略的海外製造中樞。
阿曼方面對於該專案的配套支持也可圈可點。據蘇哈爾自由區代理首席執行官穆罕默德·希紮維介紹,由於一期自由區專案已接近滿負荷運轉,目前正在啟動二期擴建。這一擴展意在“推動當地太陽能製造業發展,減少碳排放,並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標準。”
本質上,這是一個典型的“基礎設施+產業聚集”發展模式。通過提前規劃土地、能源、水務、物流等關鍵配套資源,蘇哈爾自由區的建設節奏完全圍繞高質量外資專案進行,使專案落地具備確定性與可複製性。這一做法將為後續更多綠色製造企業入駐創造先發條件,也為未來金融、法律、會計等高端服務業的本地化創造空間。
對於銀行、保險、律所、會計事務所等涉外機構而言,這一類專案落地所帶來的融資、並購、專案管理和合規需求正在逐步釋放。尤其在國際清潔能源融資、綠色債券發行、出口信貸保險等領域,均有顯著的服務機會。
從全球視角觀察,本次專案的更深層意義在於中東傳統能源國家向“新油”經濟模式的主動演進。在全球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推動下,中東國家普遍意識到:未來不僅要出口能源,更要出口“綠色能力”。
中國企業則在這一轉型中扮演了“產業加速器”角色。以晶澳太陽能為代表的光伏製造商,正在通過輸出裝備、技術、管理乃至全鏈服務,深度嵌入他國能源轉型進程。而這正是中國參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全球清潔能源新秩序的重要路徑。
從風險視角來看,該類專案也凸顯出中國企業在“境外佈局製造”的成熟度提升。尤其是在地緣政治風險、原材料價格波動、碳邊境調整機制逐步推進的大背景下,通過“生產在當地+市場就近供給”模式,既規避出口壁壘,也增強成本控制能力,為中資企業全球業務提供新的穩態路徑。
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太陽能工廠,更不是一次孤立的海外投資。從政策落地、產業協同、金融服務、風險控制到地緣重構,阿曼與晶澳太陽能的合作是多維度利益的交匯,也是中國產業鏈“向外生長”的現實寫照。
面向未來,類似蘇哈爾這樣的“中東新能源新樞紐”,將是中國企業全球化下一階段的戰略高地。對於我們身處銀行、保險、律所、會計、政府招商與投資管理等專業領域的讀者來說,把握這類專案背後的產業趨勢與資本動向,將直接關係到業務拓展的國際維度與競爭深度。中國製造正站在全球清潔能源重構的前沿,而這個故事,還只是開始。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