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W海上風電出海,阿塞拜疆成為“一帶一路”新能源新支點
4月22日,在阿塞拜疆總統伊爾哈姆·阿利耶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一項意義深遠的中阿能源合作協議悄然簽署:中國能建國際投資公司(簡稱“能建海投”)與阿塞拜疆能源部在北京達成2GW海上風電投資專案實施協議。這不僅是一項清潔能源工程的落地,更是“一帶一路”倡議在中亞—里海區域綠色轉型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專案選址於阿塞拜疆首都巴庫東部的里海海域,距離陸地最近約26公里,規劃總面積約545平方公里,規劃裝機容量高達2吉瓦(GW),未來年發電量或將達到數十億度級別。這一數字意味著:該專案建成後,每年可減少約數百萬噸的碳排放,相當於植樹造林千萬畝的環保效益。

為何是阿塞拜疆?
區位優勢顯著
阿塞拜疆位於歐亞交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關鍵樞紐,也是現代“中歐通道”與“南向走廊”的交匯點。里海沿岸港口與高效鐵路網絡為風電設備製造、運輸、組裝提供了天然通道。
資源稟賦優良
該國擁有穩定且可觀的海上風力資源,特別是在巴庫東部海域,年平均風速常年保持在7-9米/秒,具備建設大型海上風電場的理想環境。與此同時,日照資源充足,後續具備風光協同開發潛力。
政策態度積極
阿塞拜疆政府近年來明確提出“能源轉型”戰略,計畫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從現有的不足10%提高到30%以上。此次與中國企業簽署協議,顯示出其對引入外資技術、推動綠色發展的高度期待。
簽約當天,能建海投方面表示,該協議是公司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又一生動實踐,將在以下三個方面形成正向示範效應:
從傳統基建向綠色能源深度延伸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在中亞、西亞等地區主要輸出傳統電力、水泥、交通等基礎設施專案,而此次2GW風電專案標誌著中企在高技術含量、可持續方向上的主動佈局。這不僅豐富了“走出去”的產業結構,也提高了中國在全球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力與話語權。
推動本地化合作模式進階升級
能建海投在專案執行過程中,將積極引入屬地化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策略,推動與阿方高校、技術機構、施工企業的協同,未來還將探索能源培訓、聯合認證等人才和知識合作機制,形成“投資+能力共用”的新型合作生態。
實現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的雙輪驅動
該專案不僅改善了阿塞拜疆能源結構,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還將帶動本地就業、技術升級和產業鏈完善。根據前期測算,建設期和運營期將分別創造上千個直接及間接就業崗位,帶動上下游經濟投資約數十億美元。
阿塞拜疆此次與中國簽署的2GW海上風電專案協議,已不僅僅是一次單點合作,更象徵著中國企業在全球新能源格局中角色的轉變:從“承包商”走向“合作開發者”,從“產品輸出者”進階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
在地緣能源格局重塑的背景下,類似專案的推進正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融資結構”的三重變革,構建以綠色低碳為內核的互利共贏發展路徑。
里海之濱,中國風電技術正在紮根落地。
2GW只是一個起點,背後代表的,是中國企業與“全球南方”之間更廣闊、更加深度的綠色能源合作藍圖。未來,圍繞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標準、投融資模式、區域市場機制,中國如何推動“從資源國到能源樞紐”的合作路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