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斯坦擬購千輛綠色公交,中國金融助力“碳中和出行”
在“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擴展至全球的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熱潮中,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正積極構建更加可持續的公共交通體系。近日,該國交通部副部長伊赫姆容·阿蔔杜加福羅夫與中國進出口銀行自由貿易和優惠貸款部負責人莫戈舉行了會面,就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及周邊地區綠色公交採購計畫提供融資展開深入磋商。這一對話不僅具有重大政治和經濟象徵意義,也再一次體現出“一帶一路”倡議在可持續基礎設施領域的深度融合和實際成果。
根據會議通報內容,中國進出口銀行此次擬對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市200輛電動公車採購計畫進行融資支持。該專案系烏國政府“烏茲別克斯坦 - 2030”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亦屬於“環境保護與綠色經濟發展年”總體規劃中的重要交通綠色轉型內容。

烏方此次力推的200輛電動公車採購,表面上是市政交通工具的更新換代,實則反映出烏茲別克斯坦在中長期發展戰略中的綠色傾向正在迅速增強。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基建合作的重要金融推動者,在該專案中如能成功介入,將有望打通綠色交通專案的融資瓶頸,為中國金融機構拓展綠色債權資產提供新範本。
除電動公交專案外,會議還涉及到烏方在努庫斯市及各地區行政中心採購1000輛壓縮天然氣(CNG)大型公車的議題。這一計畫顯示出烏國在城市公交系統綠色化上的雙軌策略——在推進零排放電動交通的同時,以CNG作為中期過渡路徑,在更大範圍內快速替換高排放的老舊車輛。
這種雙軌制的發展思路,在中亞國家中頗具代表性。既有短期排放降低的現實需求,也有長期清潔能源替代的制度建設路徑。對於金融投資方而言,這類專案極具可操作性和風險可控性,尤其適合政策性銀行、主權財富基金及綠色信貸平臺等機構參與結構設計與融資投放。
從本次會面內容來看,烏茲別克斯坦對中國的政策性融資工具高度認可,並尋求更廣泛的中長期合作。以進出口銀行為代表的中國金融力量,已成為中亞地區綠色交通等基礎設施專案的重要合作夥伴。而烏方“2030戰略”中所強調的適應氣候變化、推廣碳中和、發展綠色專案等政策目標,也為中烏雙方合作提供了明確導向。
過去十年,中國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輸出了大量基礎設施融資專案,涵蓋能源、電力、交通、水利等多個維度。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升溫,“綠色”、“碳中和”、“可持續”逐漸成為國際金融合作的關鍵字。以此次電動公交專案為代表的綠色出行領域,有望成為下一個重點發力點。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談判還明確了“在聯合專案框架內深化合作的後續步驟”。這釋放出一個信號:中烏雙方或將在未來構建更具制度化、標準化的合作平臺。無論是綠色融資的流程合規、風險評估體系建設,還是本幣結算工具的搭建和綠色債券產品的發行能力培育,這些都為中國金融機構、律所、審計公司等帶來可期的中期參與窗口。
對於關注中亞市場的投資公司、進出口保險機構、大型企業集團而言,這樣一個“綠色交通基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跨國組合,是具備現實可行性與政策保障力的中高信用等級專案集群。而對涉外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在專案合同管理、資金合規、稅務結構安排等方面亦將迎來新一輪的服務機會。
從中國電動公交產業本身的發展來看,經過過去五年的政策驅動和市場競爭,中國電動公交的技術、供應鏈、運營管理等方面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無論是整車生產企業如比亞迪、宇通,還是動力電池供應商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均具備參與境外專案的能力。
此次烏茲別克斯坦電動公交採購專案中,中方企業若能借此進入本地市場,或與烏方本地交通運營機構開展合作運營,將有助於實現從“設備輸出”向“體系輸出”的轉型升級。中國經驗的可複製性和本地化適應能力,也將再度在海外專案中接受考驗。
烏茲別克斯坦的綠色交通佈局,不僅僅是國內城市管理現代化的體現,更是在全球“低碳發展”大背景下,對區域可持續戰略的積極回應。中方金融力量的介入,正在成為這一生態圖景中不可忽視的推動者。
下一步,隨著烏茲別克斯坦與中方進一步明確合作機制、融資模式、實施節奏,不排除專案複製推廣至中亞其他國家甚至中東地區。對長期關注“一帶一路”戰略機會的專業投資者和政策研究機構而言,這或許是又一批高質量境外專案的起點。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