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储能投资破局:百兆瓦级项目释放中亚绿色能源信号
2025年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悄然转向,“清洁”“低碳”“智能化”成为国家电力系统升级的关键词。在这股全球绿色能源浪潮中,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地缘关键国家——以其快速崛起的新能源投资热度引起国际关注。
4月20日,乌兹别克斯坦亚多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这一标志性工程不仅是乌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更可能成为中国储能设备与智慧电力技术“走出去”的又一关键着陆点。

项目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州Olmaliq镇,核心配置为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系统,并将新建1座220千伏升压站。这是该国目前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之一,预计建成后将具备近30亿度/年的电力调节能力,并具备快速调峰和调频功能,显著增强本国电力系统在高负载及新能源接入条件下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这一数据背后,有两个核心技术亮点:
“两小时储能时长”+“220kV高压并网”的设计,使该项目兼顾新能源消纳能力与传统电网兼容性,具备区域示范意义。
30亿度/年的调节容量,相当于乌兹别克斯坦全年人均用电量的3倍(按年人均1000度估算),对其全国电力系统来说是极强的补充资源。
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频频出手,持续引导外资参与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趋势背后是其三重目标:
缓解电力供应紧张:近年来乌国因经济增长迅速、电力基础设施老化,频繁遭遇“缺电”困扰。
提升系统弹性: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快速提升,电网“波动性”问题日益突出,必须依赖大规模储能手段进行平衡。
对接绿色融资要求:乌兹别克斯坦正在积极申请国际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支持,高质量储能项目具备天然的“绿色标签”。
本次项目选址的Olmaliq镇是塔什干州内重要的工业与物流节点,靠近多条国家电网主干线路,具备良好的电力调度优势和产业配套条件。未来随着项目建成并网,将可作为区域能源调度“中枢节点”,为包括矿业、制造业等多个用能大户提供高可靠、低碳的用能保障。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工程承包商、设备制造商与绿色能源投资基金。此次亚多储能项目,不仅对中国绿色产业“走出去”有明显带动效应,也为银行、保险、律所等专业机构带来潜在合作空间:
中资设备与EPC企业可参与储能供应链布局
本项目所需的电池模组、逆变器、系统集成平台等关键部件,大多可由中资企业提供。同时,施工总承包(EPC)与后续运维也具备广阔市场空间,特别是在高压升压系统、控制系统集成等环节,中国企业具备成熟优势。
政策性银行与开发金融可介入项目融资结构
储能项目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商业银行往往面临风险偏好限制。但随着多边开发机构介入(如亚行、世界银行、绿气候基金),中方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可探索与其共同出资模式,为中国项目方参与打通资金链。
绿色保险与合规咨询服务将成为必需
在“一带一路”项目不断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能源类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依赖风险管理能力与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估机制。对于涉外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与第三方评估机构而言,该项目将是典型的跨境合规+绿色认证联合服务案例。
从中国视角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此类储能项目的不断推进,至少传递出三个趋势信号:
中亚区域进入电力系统重塑周期:清洁能源渗透率上升叠加需求增长,必然带动储能、电网升级及分布式能源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成为政策对接突破口:国际主流金融机构正在密集投向中亚绿色能源,国内绿色金融产品可加速“出海”并与之接轨。
跨境标准化合作机会显现:无论是设备认证、电网接入标准、ESG报告体系,乌方均处于体系构建早期阶段,中方可通过标准输出、平台共建等形式实现“软实力”对接。
全球能源格局的重构,正从理念落地到项目层面。从光伏、风电到储能、氢能,“储能+”体系正成为支撑能源安全与气候转型的核心模块。乌兹别克斯坦亚多项目的落地,不仅是本国能源改革的拐点,更是中亚市场迈向新型能源结构的前奏。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