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到芬兰: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如何重塑社会保障与普惠金融
在全球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数字公共基础设施」(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简称DPI)正逐渐成为推动普惠金融与提升政府治理效率的核心工具。
根据盖茨基金会数字基础设施总监Sanjay Jain的观点,DPI与传统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一样,是连接民众、提升服务质量的“数字通道”。他强调,如果能在保障安全性、互操作性与隐私前提下建设DPI,其效益将远超金融系统本身,带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
在印度,通过数字身份 Aadhaar 和直接现金转移计划,政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透明度和效率。据政府政策文件显示,自2013年实施该机制以来,印度在十年内共计节省3.48万亿卢比(约合400亿美元)的社会补贴浪费,并将惠及人群扩大了16倍。
芬兰的经验也十分突出。该国社保机构 Kela 利用基于“自我管理身份模型”的数字钱包系统,实现了福利无障碍发放。即便是身在国外的芬兰公民,也能顺利领取社会保障金。Kela产品负责人Reetta Tilvis表示:“我们的社会高度数字化,公众期望所有事务能在线完成,而不是排队或打电话。”
尽管如此,Jain指出,DPI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数据保护、公平接入与系统互通问题。他呼吁建立多方参与的生态系统,推动公共与私营部门协同创新,以确保技术红利覆盖所有人群,避免“数字鸿沟”的加剧。
印度、爱沙尼亚和芬兰的案例表明,数字身份、数字支付与数据共享这三大DPI组件若能融合推进,国家将更有效地保障社会公平,实现高效、廉洁和透明的公共服务体系。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