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到芬蘭:數位公共基礎設施如何重塑社會保障與普惠金融
在全球數位轉型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數位公共基礎設施」(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DPI)正迅速成為推動普惠金融與公共服務效能的新核心。
根據蓋茨基金會數位基礎設施總監Sanjay Jain的觀點,DPI 在現代社會的角色,不亞於公路與橋樑等實體基礎設施,因為它們同樣能夠「連接人群,建構社會」。當這類數位系統設計得當、安全且可互操作時,其效益將遠超過技術本身,成為打通社會安全網、激發創新與成長的關鍵引擎。
以印度為例,國民數位身份 Aadhaar 已成為普惠金融的基石,民眾僅需憑此一身份系統,即可在家完成認證並申請補貼、開立帳戶、獲得信貸。根據印度政府發布的政策分析報告,自2013年起推行的直接現金轉移(Direct Benefit Transfer)計畫已節省超過 3.48兆盧比(約合400億美元) 的資源流失,並使社會補助觸及範圍擴大16倍。
芬蘭的做法亦值得關注。該國社會保險機構 Kela 透過數位錢包與「自我管理身份」系統,使無論身在國內外的合資格公民都能無縫獲取福利。產品負責人 Reetta Tilvis 表示:「我們社會已高度數位化,人民期待能在線完成各種行政事項,而非親訪辦公室或打電話辦理。」
不過,Sanjay Jain 也提醒,DPI 的推動不能忽視潛在風險,包括資料隱私保護、系統公平接取以及互通性不足等問題。他呼籲政府與私部門攜手合作,建立法律與技術上的安全邊界,並以民眾需求為核心設計系統,以避免數位排除。
從印度的 Aadhaar 到愛沙尼亞的全國數位治理平台,再到芬蘭的社會保障數位化,這些國家正證明:當數位身份與數位支付等基礎能力被妥善整合時,國家可以更有效地打通社會給付、提升治理透明度,真正實現「科技普惠」。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