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三個開放」:泰國央行如何以開放數據與基礎設施推動數位金融普惠轉型
在東南亞數位經濟預計將於 2025 年突破 3600 億美元之際,金融科技的潛能與政策引導之間的互動日益關鍵。泰國央行(BOT)副行長 Roong Poshyananda Mallikamas 於 Money20/20 高峰會上的演講,為這場變革提供了制度設計層面的深度解析。她提出,打造具韌性與包容性的數位社會,需從「三個開放」(Open Infrastructure、Open Data、Open Competition)切入,並強調政策制定應不僅限於「促進創新」,更要兼顧系統性風險與公平競爭。
開放基礎設施:從 PromptPay 邁向跨機構互聯
PromptPay 是泰國數位支付基礎建設的重要裏程碑,其設計初衷著重於普惠與穩定。然而,早期僅限銀行參與的設計,也帶來競爭與創新不足的代價。BOT 現已放寬非銀行機構的參與限制,並將類似歐洲央行的做法,納入對「系統重要性零售支付系統(SIRPS)」的監管框架。
Roong 表示:「支付基礎設施本質上具備自然壟斷特性,開放參與與透明定價是促進公平與效率的關鍵。」
開放數據:由客戶主導的資料流動與信用評估變革
BOT 目前推進的「Your Data」計畫,致力於建立以用戶同意為前提的資料分享機制,讓個人與企業可將自身的金融與非金融資料(如繳稅紀錄、水電使用等)授權予金融服務提供者使用,以獲取更精準的信用評估與財務建議。
這壹做法回應了世界銀行《Global Findex Database 2021》指出的現實:在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不含高收入國家),約 64% 的成年人從未透過正式機構貸款。在寮國與菲律賓,這壹比例甚至高達 89% 與 79%。
開放競爭:虛擬銀行與創新風險管理並進
在基礎設施與數據互通的基礎上,BOT 推出虛擬銀行執照,目標是促使新創與科技導向機構參與信貸與財務管理等領域。這些新進者往往擁有更高風險承擔能力與靈活架構,能針對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的客群(如微型企業與無信用歷史者)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此外,國家信用擔保機構將與 Your Data 計畫整合,透過更全面的資料來源,優化對中小企業的擔保支持。Roong 強調:「我們的監理策略不僅鼓勵創新,更要避免系統性風險的擴大。」
沙盒升級:從「Tourist Wallet」到「程式化支付條件」
為促進新技術落地與監管調整的同步進行,BOT 正強化其「加強版監理沙盒」(Enhanced Regulatory Sandbox),容許受監管與未受監管機構在 6 至 12 個月內試行新產品。具代表性的應用包括:
Tourist Wallet:允許穩定幣跨幣種轉換,提升遊客使用體驗。
程式化托管支付(Programmable Escrow Payments):用於電子商務,提高信任與交易效率。
啟示:制度創新需兼顧透明、公平與風險
BOT 所描繪的數位金融藍圖,不單是壹場技術升級,更是對於金融系統設計原則的重塑。正如 Roong 所言:「真正的普惠不只是有壹個銀行帳戶,而是能夠以負擔得起的成本、便捷地存取與使用金融工具。」
這場轉型的關鍵不在於採用哪壹項新技術,而在於政策如何設計「邊界」,讓創新得以試行、錯誤得以吸收,同時保護整體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