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綠色革命:晶科能源1.75GW專案落地沙特,打造中東能源轉型新樣本
近日,晶科能源官宣再下一城,將為沙特第五輪可再生能源光伏計畫中的兩個重點專案——AHK2(500MW)和MAS(1250MW)——提供總計1.75GW的N型TOPCon光伏組件。專案背後,不僅是光伏龍頭的海外擴張,更是中國能源技術參與中東結構性轉型的又一力證。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晶科能源繼去年為阿布扎比1.8GW PV3阿吉班專案供貨後,再度與法國電力新能源公司(EDF Renewables)攜手,聯同國家電投黃河公司,共同在中東市場落子。專案由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公司聯合體承建,充分體現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從產品輸出向體系化解決方案輸出的升級。

AHK2與MAS兩個專案地處沙特典型沙漠化區域,分別位於麥地那省的Al Henakiyah鎮與哈伊勒省的Dharghat鎮,全年面臨高溫、乾旱、晝夜溫差大和頻繁沙塵暴等極端環境。能在這樣嚴苛氣候下成功中標,並獲得專案方全線採用晶科N型TOPCon組件,凸顯了該技術方案的領先性和可靠性。

N型TOPCon Tiger Neo雙面組件具備以下幾大核心優勢:
低衰減率與低溫度係數:保障組件長期高效運行;
高達85%的雙面率:可顯著提升發電量,實證數據顯示整體可帶來約3.38%的發電增益;
抗紫外、抗風沙與防冰雹設計:適配極端沙漠環境;
高可靠性系統集成能力:確保施工期與運維期系統整體表現優異。
在沙特“2030願景”與國家可再生能源計畫(NREP)持續推進背景下,技術含量高、實證數據扎實的方案正成為市場首選。晶科能源的TOPCon技術不僅贏得了技術評審,更贏得了市場信任,持續擴大了中國製造在全球能源版圖中的份額。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沙特專案並不僅是單純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背後更蘊含著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的新模式探索。
沙特MAS和AHK2專案採用的高雙面率組件將實現“光伏+生態”的複合效益——通過組件遮陰可有效降低地表溫度,緩解土壤蒸發與乾裂,加速表層土壤的微生物恢復,為後續綠植種植與荒漠治理提供了物理與環境基礎。光伏電站將不再只是能源設施,而是“治沙-發電-綠化”三位一體的新型系統平臺。
這與近年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思路演進高度契合:從過去以產品出海為主,轉向以綠色方案和可持續能力為導向的系統性輸出,全面提升中國製造向中國方案的躍遷路徑。
中東地區雖以石油資源聞名全球,但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戰略轉向愈發明確。沙特作為全球石油輸出大國,也在加速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轉型,“2030願景”明確提出在未來十年實現能源來源結構多元,並持續增加清潔能源比重。
根據沙特國家可再生能源計畫,到2030年將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58.7GW,其中太陽能占70%。這為全球光伏企業帶來巨大機會,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門檻與系統集成要求。
晶科能源在該地區的連續中標、優質履約,表明其產品性能和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已經在國際市場脫穎而出。尤其是在與法國電力、國家電投等國際一線企業聯合開發的合作模式中,中國企業不僅是供應商,更是戰略合作方和系統解決方案的參與者。
MAS與AHK2專案的落地,不僅是一次成功的國際合作,更是一次具有全球示範效應的技術與生態工程。在當前全球氣候治理背景下,沙漠地區如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如何平衡能源供給與生態保護,正在成為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晶科能源此次提供的不僅是1.75GW的組件,更是一套綠色產業鏈思維。借助沙特高光照條件,組件高雙面率進一步放大發電效率;同時以組件的環境適應性設計作為起點,聯動生態改善與經濟帶動效益,形成完整閉環。
尤其對於希望投資中東區域的企業或政策機構而言,該專案提供了一個可以複製的可持續發展模型:通過技術+生態+產業融合,實現綠色發展目標。
晶科能源此次沙特專案的落地,是中國光伏產業“出海2.0”階段的又一代表性事件。其所代表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賣產品”,而是融合了高技術門檻、生態治理協同、國際合作機制的新一代產業出海模式。
未來,誰能構建起具有生態適應性與可持續能力的綠色解決方案,誰才能在全球能源新格局中佔據先機。而晶科能源正在用實際行動,給出中國答案。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