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加坡公司“稅收減免政策”+“津貼補助計劃”最全解讀
隨着全球稅務監管進入“透明化、實質化、穿透式”新階段,新加坡的稅收環境雖依舊具備高度競爭力,但企業要真正實現稅負優化,已不再僅靠低稅率或雙邊協定那麼簡單。
2025年,面對全球最低稅率規則實施、新加坡本地稅務激勵政策收緊,以及對經濟實質和跨境結構的持續審查,企業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稅務安排是否合理、合規、可持續。
本文將從最新稅收政策趨勢出發,系統梳理新加坡適用的稅務激勵計劃、DTA優勢與風險挑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析企業如何通過科學設計架構、匹配政策條件、落實合規管理,構建一個經得起監管與時間考驗的稅務優化方案。
企業所得稅 17% 標準稅率
標準稅率:17%(全球較低水平)。爲進一步支持企業的現金流需求,新加坡政府將在2025評稅年度對所有應納稅企業——無論是否爲新加坡稅務居民——提供公司所得稅回扣(CIT Rebate):
回扣比例:50% 的應繳企業所得稅金額;
現金補貼:若企業在2024年僱傭至少一名本地員工(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且不是同時擔任董事的股東),則滿足“本地員工條件”,可獲得至少新幣 $2,000 的現金補貼,稱爲 CIT Rebate Cash Grant;
回扣與補貼合計最高限額:新幣 $40,000。
新創企業免稅優惠(Start‑up Tax Exemption )
首10萬新幣的正常應課稅入息可獲75%豁免。在下一個10萬新幣的正常應課稅入息中再獲得50%的豁免。
適用條件:企業成立前 3 年,股東不超過 20 人且至少 1 名股東持股≥10%。
部分稅務減免(Partial Tax Exemption )
所有公司,包括擔保有限公司,都有資格根據1947年所得稅法第43條獲得部分免稅(PTE)。首10萬新幣的正常應課稅入息*可獲75%豁免,對下一個19萬新幣的正常應課稅入息再給予50%的豁免。
企業創新計劃(EIS )
2024年到2028年,最高可獲 400% 研發、IP注冊許可與培訓費用扣稅,上限40萬新元/年,也可申請一次性最多20,000。
可退還投資抵免(RIC )
RIC(Refundable Investment Credit)鼓勵公司在關鍵經濟部門和新的增長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爲新加坡帶來實質性的經濟活動。它將通過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和新加坡企業局(EnterpriseSG)獲得批準。每個RIC獎勵將有長達10年的資格期。
此計劃支持高投入項目,如制造、數字等領域,擴大或建立總部活動或卓越中心,開展研發創新活動和實施以脫碳爲目標的解決方案等。獲批後50%支出可用於抵稅。
雙倍國際化扣除(DTDi
)
支持企業開展國外貿易推廣、展會、認證、廣告等活動,相關合規開支可享 200% 稅前扣除,延續至 2030 年底 。
新加坡員工股權激勵(EEBR )稅務抵扣
引入對控股公司/特殊目的載體(SPV)發行新股的稅務抵扣政策
現行政策:企業通過EEBR計劃向員工轉讓庫存股或已發行股份(含控股公司股份)時,可申請稅務抵扣。
新政策:
爲保持稅制競爭力,企業向控股公司或SPV支付款項以獲取新發行控股公司股份用於EEBR計劃時,可申請稅務抵扣。抵扣額爲以下兩項中較低者:
a) 企業實際支付金額;
b) 股份授予員工時的公允價值(若無法獲取則用淨資產價值)
減去員工自付部分。
生效時間:2026課稅年度(Year of Assessment 2026)
創新活動成本分攤協議(CSA )稅收抵扣
現行政策:
根據《所得稅法》第2條,不符合"研發"定義的成本分攤協議(CSA)創新活動支出不可抵扣。
新政策:
爲支持企業協作創新,自2025年2月19日起,企業在經批準的CSA框架下支付的創新活動費用,可享受100%稅務抵扣。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於2025年第二季度公布實施細則。
外國收入免稅
這是新加坡稅法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國際稅收條款,根據《新加坡所得稅法》第13(12)條規定,符合條件的外國來源收入,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即使被匯入新加坡,也不徵稅。
這個條款通常與Section 13(8) 和 13CA/13O/13U稅收豁免計劃配合使用,是新加坡作爲國際財富和投資中心的重要稅收優勢之一。
全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外國分紅、外國分行利潤以及外國服務收入可申請免稅:
-
該外國收入在來源地已繳稅:即便是低稅率或間接納稅也可能滿足,但最好有正式納稅憑證(如稅單、扣繳憑證)。
-
海外收入匯入新加坡:只有在收入被實際匯入( credited )到新加坡的銀行賬戶或用於新加坡本地支付時,才觸發申報並享受免稅。
-
享有免稅是合理的( IRAS 認定該免稅不會導致濫用):這是一項 “ 反避稅 ” 保護條款, IRAS 會考慮交易是否真實、是否通過避稅結構規避等。
與S-REITs的關系
新加坡房地產投資信託(S-REITs)在持有境外物業時,通常通過設立特殊目的公司(SPVs)持有境外資產。這些SPV將租金/出售收益作爲分紅匯回至S-REITs總部(設在新加坡),在滿足13(12)條款要求下,S-REITs可申請該類收入免稅,以保障其對投資者的收益分配不會被“雙重徵稅”。此條款也是S-REITs可享免稅收益分配(tax transparency)機制的重要支撐。
境外融資與利息支出的抵扣
根據 IRAS《稅務指南:利息支出與借款成本》:利息支出必須與“有產出收入的資產”直接相關,方可抵扣。如果借款用於購置或運營產生收入的資產,相關利息就可在應稅收入中扣除。
IRAS從2008年起擴展抵扣範圍,不僅包括利息,還包括“其他借款成本”:如前端費(front-end fee)、承銷費(arranger fee)等,用於替代或降低利息成本的支出。
跨境融資利息與成本可扣抵,需確保借款用途專用於收入資產,並保有完整證據。
並購津貼(M&A Allowance
)
並購計劃允許新加坡公司對另一家公司的普通股進行合格收購,並根據以下條件申請以下稅收優惠:a)並購免稅額(將在五年內減記),該免稅額基於每個課稅年(即1000萬美元)所有合格收購價值的25%,最高可達4000萬美元;b)對符合條件的收購產生的交易成本減免200%的稅收;此次M&A支援計劃將延長至2030年12月31日。
漸進式工資補貼計劃(PWCS )
爲僱主提供過渡性支持,幫助他們適應 2022~2026 年期間實施的“漸進式工資制度”,並鼓勵僱主爲低薪員工加薪。
適用條件(同時滿足):
-
加薪前員工的平均月薪 ≤ 3,000 新元;
-
加薪後員工的平均月薪 ≤ 4,000 新元;
-
每個符合條件的年份,加薪幅度必須 ≥ 100 新元 / 月;
-
每年的加薪如持續到下一年,政府將連續兩年給予僱主補貼。
政府補貼比例(2025~2026 年加薪的支持力度提升):
即:如果你在 2025 年爲低薪員工加薪 $100,政府在 2026 年會補貼 $40;如果加薪持續,2027 年再補貼 $40。
在新加坡新上市公司的上市企業所得稅退稅
爲鼓勵公司在新加坡籌集公共資本並發展其經濟活動,符合條件的實體可以申請10%或20%的上市企業所得稅退稅。
企業處置收益免稅
企業處置普通股所得收益滿足以下條件可免稅:
a) 處置前連續24個月內,處置方在投資對象公司持股比例始終不低於20%("持股門檻條件");
b) 股份處置行爲發生在2012年6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
免稅範圍擴大,政策覆蓋範圍從普通股擴展至權益型優先股,適應多元融資工具需求。
持股門檻計算優化,集團持股合並計算:允許關聯企業合並計算在投資對象的持股比例(原要求單家公司獨立滿足20%持股要求)。解決集團內持股分散導致的合規障礙,降低跨境投資稅務復雜度。
原政策有效期至2027年底,現取消到期日限制,使免稅政策成爲長期制度。新規自2026年1月1日生效,預留過渡期供企業調整。
13O/13U 稅收激勵計劃
新加坡《所得稅法》第13O和13U條款,旨在吸引家族辦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s, SFOs)及高淨值個人將資產配置在新加坡,並通過稅收豁免提升新加坡作爲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的競爭力。符合條件的基金從“指定投資”(如股票、債券、私募股權等)獲得的收益可享受全額所得稅豁免。
2025年關鍵政策更新(13O/13U)
-
經濟實質要求強化:
13O基金需滿足最低AUM門檻(原無要求),且新增本地僱傭IPs的強制規定214。
-
新增LP基金激勵(Section 13OA):
允許新加坡注冊的有限合夥(LP)基金適用13O同等優惠,由普通合夥人(GP)負責合規214。
-
封閉式基金特殊安排:
允許封閉式基金在投資期結束後豁免AUM和LBS要求,最長激勵期20年214。
-
申請流程簡化:
自2025年1月起,所有申請通過MAS稅務計劃門戶提交,縮短處理時間214。
-
反洗錢審查強化:
自2024年10月起,申請需附六大指定篩查機構(如安永、畢馬威)的合規報告810。
關於13OA
條款:
13 OA 條款是在 2024 年通過《所得稅(修正)法案 2024》(Income Tax Amendment Act 2024)引入的全新基金稅務激勵條款,並規定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它把原本只適用於公司制基金的 13 O 激勵擴展到在新加坡注冊的有限合夥制基金(LP),以便爲規模較小的 PE / VC 基金提供免稅框架。
金融業激勵計劃(FSI )新增15%優惠稅率檔
現行政策:
獲批金融機構根據業務類型,適用以下優惠稅率(CTR):
10%檔:FSI標準層、信託公司業務
13.5%檔:部分總部服務(如適用)
新政策:
自2025年2月19日起,在以下三類計劃中新增15%優惠稅率檔:
-FSI標準層(Standard Tier)
-FSI信託公司(Trustee Company)
-FSI總部服務(Headquarter Services)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將於2025年第二季度公布細則。
深度政策解讀:稅率分檔戰略意圖

新上市基金管理公司5% 優惠稅率政策
政策關鍵細則:

政策意義解讀:
通過對“管理費 + 諮詢收入”給予優惠,鼓勵更多機構投資行爲與規模化運營。僅限一次性使用、不可續期,也需滿足頭部公司才具備的AUM與人員配置要求。
實施細節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進一步說明。
股市改革稅收激勵
爲提升新加坡上市吸引力及股票投資需求,推出三項新稅收激勵:
a) 企業上市所得稅返還(Listing CIT Rebate):新在新交所主板上市企業的稅收返還;
b) 基金掛牌優惠稅率(Enhanced CTR):新掛牌基金適用5%優惠稅率;
c) 基金投資免稅:基金投資新加坡本地股票所得收入免稅。
深度政策解讀:三大措施協同效應

信託機構REITs 稅收優惠政策
原定2025年底到期的S-REITs稅收優惠(b/d條款),延長至2030年12月31日,以鞏固新加坡全球REIT中心地位。
四大稅收優惠細則:

2025新政升級要點:
--擴大稅務穿透收入範圍(2025年7月1日起生效)
新增 "聯合辦公空間(co-working)和共址服務(co-location)收入" 適用稅務穿透待遇。
--放寬境外所得免稅條件(2025年2月19日起生效)

政策影響深度解讀:
--
市場競爭力提升
通過延長免稅期至2030年,爲REITs提供10年稅收確定性,顯著增強新加坡REIT市場吸引力。
--
新經濟業態覆蓋
將聯合辦公收入納入免稅範圍,直接利好布局共享辦公、數據中心等新興地產類別的REITs。
--
跨境投資便利化
子公司注冊地限制取消 → 降低海外資產收購合規成本;新增貸款償還等資金通道 → 提升跨境資本流動效率。
--
投資者結構優化
維持個人投資者免稅+機構投資者10%預提稅的組合,持續吸引零售與外資機構雙線資金。
新交所上市房地產投資信託ETF (S-REIT ETFs)稅收優惠
三大稅收優惠細則:
1. 信託層稅務穿透(條款a)
-
適用對象:S-REIT ETFs信託機構
-
優惠內容: ETF從底層S-REITs獲得的分紅(源自指定收入)→ 信託層面免徵所得稅
-
前提條件:ETF須將所得分紅 全額轉付投資者
2. 個人投資者免稅(條款b)
-
適用對象:個人投資者
-
免稅範圍:通過S-REIT ETFs獲得的全部分紅
-
關鍵排除:此類投資者不享受免稅(按標準稅率徵稅)
- 通過新加坡合夥企業持有ETF
- 以商業/職業目的持有ETF
3. 非居民機構優惠稅率(條款c)
-
適用對象:合格非稅務居民機構;合格非稅務居民基金
-
預提稅率:分紅按 10% 扣繳(原標準稅率:15-22%)
政策解讀:
--消除雙重稅負,確保S-REIT ETF在稅務處理上與直接投資S-REIT保持一致,有利於基金長期增長。
--外資吸引力升級,非居民機構 10%預提稅永久化 ,降低跨境投資不確定性
--吸引新加坡本地個人投資者參與S-REIT ETF投資,因爲拿到分紅幾乎是“淨收入”。
風險投資基金激勵計劃(VCFI )及基金管理激勵計劃(FMI)終止政策
政策核心變化:

政府表示:這是出於“保持稅收激勵政策與時俱進”的考量,但政府將“通過整體政策工具包繼續支持創投行業”,例如:
-
金融監管便利化
-
公私合營基金配資計劃(如 SEEDS)
-
ESG 和創新驅動政策等
全球總部計劃
全球總部計劃(International Headquarters Award, IHQ) 是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設立的稅務激勵方案,旨在吸引跨國企業將其全球或區域總部設立或擴大在新加坡,負責整個集團的管理、協調和運營控制資訊。該計劃支持企業享受5%、10% 或 15% 的優惠企業稅率,具體檔次由總部功能和投入程度而定,激勵持續5年或更長時間。
此外,會視企業情況提供其他補貼配套,如:
-
人才發展計劃(支持培訓本地員工);
-
創新發展計劃(研發稅務減免);
-
國際化支持(海外市場拓展資金)。
全球商業投資者計劃(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GIP)
吸引具有成商業背景與投資能力的全球投資人,通過在新加坡設立或擴展業務/投資。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合格者可申請家庭成員一同獲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PR)。
適用對象:
成熟企業主:至少擁有3年商業經驗,年營業額 ≥S$200M;或
家族企業繼承人:家族持股 ≥30%,年營業額 ≥S$500M;或
高成長創始人:公司估值 ≥S$500M;或
家族辦公室負責人:至少5年相關經驗
資格與投資選項:

先導與發展擴展激勵(PC/DEI
)
鼓勵高價值或成長中的公司對特定領域如金融、航空、IP、全球貿易等進行升級擴展,獲批可享 優稅率(5–15%)定期5–10年。
延長並優化土地集約化津貼(LIA )計劃
獲批企業可享受:
a) 初始津貼:合格建築資本支出的25%;
b) 年度津貼:完工取得臨時入夥證後,按合格資本支出的5%分15年攤銷。
核心條件 :至少80%建築總面積須由獲批企業或其關聯用戶使用,關聯用戶認定標準:共同持股≥75%(合夥企業則爲收入權≥75%)。
LIA有效期延長至2030年12月31日。放寬關聯標準,共同持股要求從≥75%降至>50%(2026年1月1日起生效)。新加坡建設局(BCA)與經濟發展局(EDB)將於2025年第三季度公布細則。
新加坡擁有非常全面的避免雙重徵稅協定(DTA)網絡,截至目前已與 約100個國家和地區 籤署了相關協定(包括全面DTA與有限DTA)。
中國—新加坡雙重徵稅協定(DTA)中關於稅收優惠的關鍵條款:
新加坡公司向中國居民(包括個人或公司)支付股息,完全豁免新加坡預提稅,無需進行扣繳,也無需申報。
利息 / 特許權使用費預提稅:通常爲 10%(低於新加坡法定預提稅率 15%)
舉例:中國制造業企業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向東南亞客戶銷售設備,收入通過新加坡公司結算。根據中新DTA,新加坡子公司繳納 17% 公司稅後,向中國母公司分紅無需額外繳稅,避免雙重徵稅。
由新加坡政府推出,主打“合一Startup生態系統”的旗幟計劃,由 Enterprise Singapore (ESG) 聯合 EDB、JTC、ACE.SG 等共同推動。Startup SG 覆蓋了從種子期、孵化器支持到機構投資的全周期創業支持體系。
Startup SG Founder
-
面向首次創業者,提供S$20K–50K 配套資金;
-
搭配經驗導師(AMP)輔導,包括路演、公司設立等。
Startup SG Tech
-
支持深科技原型開發及驗證,如AI、生技、傳感器等;
-
提供早期研究補助資金 。
Startup SG Accelerator
-
資助國內/海外孵化器引進項目,促進機構落地合作
Startup SG Equity
-
政府與合規第三方投資機構 聯合入股高潛力科技初創;
-
支持資金上限至 S$2M,配比可達 1:1(或深科可到 7:。
Startup SG Talent
-
吸納全球人才,包括 EntrePass 籤證支持;
-
協助創業團隊快速搭建核心陣容
Startup SG Loan
-
通過 EFS(企業融資計劃)提供貸款支持與風險共擔。
Startup SG Infrastructure
-
包括 JTC Launchpads、Blk71 等創新空間與社區場所。
Startup SG Network
-
在線平臺匹配創企、投資人、孵化器等資源,搭建合作交流生態。
全球貿易商計劃(Global Trader Programme, GTP )
全球貿易商計劃(Global Trader Programme,簡稱GTP)是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推出的一個稅務激勵計劃。該計劃旨在吸引和支持國際貿易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和擴展業務,通過提供優惠的企業所得稅率,鼓勵這些公司將新加坡作爲其全球貿易活動的基地。
該計劃爲符合條件的國際貿易公司提供爲期3到5年的優惠企業所得稅率,可以是5%或10%。除了稅務優惠,GTP還可能與其他商業補助金相結合,爲企業提供更廣泛的財務資源、專業知識和支持服務。
SME Working Capital Loan
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EFS-WCL)幫助中小企業爲其營運所需的現金流融資。注冊的獨資企業、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合夥企業和公司都有資格申請
最高 S$500,000,政府擔保50%~70%(青年企業更高),
SME Fixed Assets Loan(固定資產)
用於購置設備或廠房,最高 S$30M,政府擔保50-70%。
Trade / Project / M&A Loan(貿易、項目、並購貸款)
支持貿易融資、海外項目及並購活動。
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 (EDG)
涵蓋創新、生產力提升、市場擴展等項目,資助高達70%(SME)。
Prductivity Solutions Grant (PSG)
數字化轉型IT工具資助,高達80% 。
Market Readiness Assistance (MRA)
支持海外市場開發,最高 S$100,000/市場。
SkillsFuture Enterprise Credit (SFEC)
提供 S$10,000 企業轉型與員工培訓抵扣額,支持 EDG/PSG 等項目。
Digital Industry Singapore (DISG) 是新加坡政府於 2019 年設立的一個跨部門機構,旨在支持和加速本地和全球科技企業在新加坡的設立、發展與擴張。由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信息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三部門聯合成立。協助跨國科技企業在新加坡設立總部、研發中心、數據中心,指導企業申請如 PS/EDG、DTDi、PC-S等稅務和資金激勵,協助企業制定科技人才招聘、培訓和本地化發展計劃,連接企業與科研機構、教育機構、本地生態合作夥伴等。
企業計算機化Enterprise Compute Initiative (ECI)
ECI旨在通過提供雲信用和相關工具以及諮詢服務來支持新加坡公司的人工智能轉型項目,以開發最小可行產品(MVP)和變革管理。每家參與公司最多可獲得55.5萬新元的支持,支持形式包括雲計算積分和諮詢服務。
人工智能啓航計劃(AI transformation )
人工智能跳板是新加坡政府企業計算計劃(ECI)下的一個關鍵項目,該計劃在新加坡2025年預算聲明中公布。根據ECI,將撥出高達1.5億新元,以幫助新加坡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
該計劃將使符合條件的公司能夠與主要的雲服務提供商和指定的顧問合作夥伴合作,以獲得雲計算、諮詢和技術實施服務以及專門的培訓計劃。
來源:簡客諮詢Jenga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