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制度创新聚焦湾区,中国企业「走出去」再添法律保障
随著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中国企业正加快「走出去」步伐。然而,技术封锁、贸易壁垒与合规标准的日益严苛,令跨境经营风险愈加複杂。在此背景下,作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重要机制,仲裁的战略价值持续凸显。
2025年5月15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多元纠纷解决交流会于广州黄埔举行。活动由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大湾区仲裁中心(华南分会)主办,获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黄埔区政府及广州市港务局支持。来自仲裁、企业实务与学术领域的近20位专家齐聚一堂,聚焦仲裁制度创新、航运保险法律热点与「走出去」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
仲裁制度升级:临时仲裁与数字化改革齐头并进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杨帆指出,自2022年以来,该会已率先在国内推动临时仲裁制度建设,并发布多份临时仲裁实务指南,为企业在自贸区灵活选择仲裁机制提供规范依据,显著提升仲裁灵活性与可操作性。
广州仲裁委员会则聚焦数字化转型,推出「全流程智能仲裁系统」,可应对同质化批量案件。据该会案件受理部总监张小建介绍,透过证据线上校验、裁决文书自动生成与材料电子送达等功能,批量案件平均结案时间缩短至26天,效率提升一倍。同时,数位化评估机制亦应用于仲裁员选任与派案管理,进一步提升仲裁公信力。
规则接轨国际:多样性、公平性与环保并重
随着香港仲裁制度持续优化,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于2024年修订仲裁规则,首度纳入多样性条款,鼓励在仲裁员指派过程中考虑性别、地域与文化背景,并提出资讯安全与环保方面的新要求。上海市政协常委杨大明表示,此举不仅提升仲裁程序的代表性与公正性,也体现了仲裁制度对全球商业价值观的回应。
此外,香港亦持续推进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的法制建设。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副主任蔡伟平介绍,香港已立法允许第三方资助仲裁与知识产权争议仲裁,显示其制度灵活性与与时俱进的能力。
前瞻佈局:中国企业需强化合约条款设计
仲裁员牛磊强调,对于「走出去」企业而言,明确的仲裁条款是降低法律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他建议,企业应在合约中明确仲裁机构、地点、适用规则与法律,避免因条款含糊而导致程序争议或执行困难。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法务负责人翟娟亦表示,中国企业应更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多边协定与公约的构建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以制度性参与巩固全球经营话语权。
湾区推动机制融合,打造国际仲裁新高地
广东省贸促会副会长崔爽表示,省内正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借助海事仲裁平台构建面向全球的纠纷解决优选地。此前中央已将广州、深圳纳入五大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赋予湾区仲裁制度改革与机制创新的政策空间。
在仲裁规则与实践日益接轨国际的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形成一套兼具效率、公正与国际认可的仲裁制度体系,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构建制度支撑与风险防火牆。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