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非洲“深海长城”: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建造新范式
本文包含AI辅助创作内容
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二期工程的正式开港运营,不仅是“一带一路”在非洲落地生根的又一力证,更是一座由中国标准、中国设备与中国智慧共同构筑的“深海长城”。对于关心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深耕发展、标准出海的专业人士来说,这一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和参考路径。
位于几内亚湾的克里比深水港,是喀麦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深水港口,对整个中非地区贸易具有辐射效应。在中国港湾的承建下,其二期工程新增了1个7万吨级和1个10万吨级的集装箱泊位,总长度达715.5米,采用重力式沉箱码头结构。自2019年开工以来,这项工程横跨1000多个日夜,从设计、施工到标准融合,皆以中国方案为核心,在实战中拓展中交集团等中国工程企业在海外的能力边界。
对“一带一路”倡议而言,克里比深水港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从克里比到世界”的航运畅达,还在于它代表着中国在海外基础设施领域由“走出去”向“扎下去”的能力跃迁。
在国际工程合作中,“中国标准能否被接受”一直是核心议题。克里比港项目一开始就直面这一挑战:项目设计采用中国标准,但必须满足欧洲监理团队对施工质量的验收要求。这种标准体系间的冲突,尤以混凝土耐久性检测为代表。
中国标准常采用电通量法,欧洲则偏向氯离子扩散测试方法。项目试验室主任高国科带领团队,联合喀麦隆姜镇大学的5名实习生,从零起步搭建试验体系,逐条拆解中欧200余项混凝土检测指标,并在反复试验中建立起两种标准之间的相关性公式。这一成果不仅赢得欧洲监理团队的认可,也成为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的实践样板。
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还开展了材料本地化适配试验。发现当地水泥与中国减水剂不兼容后,高国科根据检测结果将Ⅰ级粉煤灰替代30%的水泥,并优化砂石比例,使新混凝土强度反超设计值10%,成功解决“跨标准施工”与“本地化材料适应性”的双重难题。
这种科学逻辑与实践验证双轮驱动的“标准融合实验”,最终赢得了项目2024年中交集团“海外项目4+N融合管理奖”与姜镇大学的感谢信。在交工验收会上,欧洲监理总监亚辛甚至提出将中方提出的部分融合方案纳入企业监理手册,彰显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克里比深水港所处海域风高浪急、潮汐不稳定,是全球沉箱作业环境中最为复杂的区域之一。而该项目采用的是重力式沉箱结构,涉及36个重达2600吨的沉箱,需要高精度拖运与安装。
面对极端工况,中国制造的“四航湛江”半潜驳船展现了出色的海工能力。该船搭载2套315千瓦电推舵桨系统和智能压载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吃水深度,实现毫米级调节。“潮汐窗口+主动压载”控制方案的应用,使传统需4小时的安装窗口压缩至90分钟,在潮差仅1.5米的非洲海域实现沉箱稳定作业。
项目副经理林华杰用“水当遥控器”来形容安装过程的控制精度。通过对压载水精细调节与多组缆绳协作,沉箱得以精准完成对接、就位,真正做到“稳中求准”。最终,仅用45天便完成全部沉箱安装,并实现“零事故、零污染”的管理目标,获得克里比港务局300万、600万工时无损证书,为中国工程在海外赢得极高声誉。
为了保证码头施工的稳定性,项目团队需要延长675米防波堤。这一结构需用到141个大板,每块需现场填充钢筋笼,若按传统方法现场绑扎,每件耗时6-7小时,远远无法满足工期要求。
于是团队决定大胆采用“后方预制+整体吊运”的新工艺。通过在场外提前绑扎钢筋笼,并使用“王字型”9点吊装工具,在现场快速定位、吊装,大幅压缩了现场施工时间。最终,吊装时间由原来预计的1小时缩短为15分钟,作业效率提升了3倍,整体工期提前20天完成,为防波堤按期交付赢得宝贵时间。
同时,这一创新工艺极大降低了施工风险,提升了操作安全性,90%的作业风险得以规避,为未来类似工况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式。
克里比深水港项目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一次对“标准出海、设备出海、工艺出海”的系统演练。其背后所体现的,是中国建造向高质量国际化升级的趋势:
标准出海靠“融合”而非简单替代:仅有自身标准体系并不够,关键是能否通过试验验证,与国际标准实现逻辑兼容。克里比项目正是中国标准国际适配能力的一次成功实践。
设备出海需应对极端工况:从“四航湛江”抗风浪性能,到半潜驳主动压载技术的应用,都显示出中国制造设备已具备应对复杂环境的硬实力。
工艺创新释放效率红利:对国际工程来说,工期控制与安全保障同样关键。创新吊装工艺让克里比项目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正如项目经理谷告柏所言,“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标准在‘走出去’的路上需要因地制宜。”项目团队计划建立“中欧非工程标准融合实验室”,将克里比项目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系统性技术规范,为非洲乃至更多发展中地区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正处于重构周期,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承包建设逐步迈向全链条输出。从喀麦隆克里比港的实战经验看,未来中国工程公司要在国际市场占据更大份额,不仅需要技术过硬、设备先进,更需在标准、方法与本地合作中持续深耕。
克里比深水港只是起点。它所引发的“中国建造如何成为国际共识”这一命题,或许正是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在非洲继续深入的关键。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