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歐洲能源轉型,中國企業打入德國核心市場的背後邏輯
當前,全球正處於深度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期。在這一浪潮中,儲能技術被視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部署的核心支撐,也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抓手。近日,一則重磅合作再度將中國企業推上歐洲能源舞臺的中央。
海辰儲能(Hithium)與德國可持續能源綜合服務商 Schoenergie 正式啟動雙方在德國的首個大型電力級儲能系統專案。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標誌著海辰儲能在歐洲核心市場的深度突破,也為德國乃至整個歐盟的能源韌性與電網穩定性注入了“中國方案”。


該專案部署總容量為 21MW/55MWh 的先進儲能系統,與毗鄰的 20MW 太陽能電站構成協同運行網路,並實現與變電站的直接連接。在電網服務方面,該系統將承擔包括頻率控制、電壓調節、黑啟動等關鍵功能。

最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專案引入了歐洲大陸首批規模化應用的電網成型技術。該技術可實現毫秒級頻率回應能力,在突發波動情況下,能在極短時間內向電網注入或吸收功率,顯著提升整體電網的動態穩定性。
更為前沿的是,海辰提供的11臺5MWh高集成儲能集裝箱,頂部集成太陽能板,可為冷卻系統供能,實現綠色能耗自迴圈,真正踐行低碳與高效的系統設計理念。
在專案功能之外,海辰的產品安全性與生命週期管理亦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確保系統在15年以上持續高效運行,為德國能源結構的韌性轉型提供可靠保障。

儲能系統並非拼裝式產品,而是一套系統集成高度複雜、對安全性與耐久性要求極高的工程設施。
在該專案推進過程中,Schoenergie 專家團隊分別於2024年9月與2025年4月兩次到訪海辰廈門總部,完成對儲能設備的出廠驗收測試(FAT)。測試涵蓋了對性能、控制系統、熱管理、安全防護等方面的多維度審查,標準對標歐盟及德國最新電力設備法規要求。
這一流程不僅體現出德國工程文化中的嚴謹精神,也反映了中方企業在技術輸出中的高度透明與協同能力。
如 Schoenergie 首席技術官 Volker Schöller 所言:“現代儲能系統必須超越電力存儲的本能反應,成為電網波動調節、系統韌性保障、能源結構平衡的關鍵支點。”

該專案並非孤立,而是納入了由德國聯邦政府資助的 SUREVIVE 研究計畫,這是目前歐盟在“新型電網構建”領域最具戰略意義的研究框架之一。其核心目標,是探索電網成型逆變器與電池系統在實際運行場景下的穩定機制。
海辰的儲能系統將在該專案中承擔三項核心功能:
即時頻率調節與負荷平衡
提供暫態備用電源以應對突發斷電
參與黑啟動模擬實驗,驗證電網大規模癱瘓後的恢復路徑
若研究成功,其技術成果將為歐盟能源市場監管指南提供數據支撐,並為未來電網成型技術的標準化推廣打下基礎。
這一點對於熟悉國際能源監管趨勢的銀行、投資機構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具有深遠的制度影響力。可以說,該專案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合作,更是一次標準制定的“技術入場券”。

此次合作的意義早已超越單一專案的範疇。
據海辰儲能德語區高級銷售總監楊旻介紹,未來幾年內,海辰與 Schoenergie 已初步達成長期戰略合作框架,雙方將圍繞德國及周邊國家展開多點布控,計畫逐步推進儲能園區的網路化建設,形成集約化、模組化、分佈式並存的多維度能源儲能解決方案。
這種以“示範工程 + 標準協同 + 技術輸出”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正是當前中國儲能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的全新打法。
而從外資保險、政府投資促進、進出口風險管理角度觀察,該模式也提供了更多維度的風險對沖手段,例如在長週期回收模型下的回本能力評估、設備性能穩定性與保值保險綁定、專案所在地政策穩定性評估等。
正如近年來在中東、北美和東南亞等區域看到的一樣,儲能正成為未來能源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此次海辰儲能在德國市場實現從“供應商”到“技術戰略合作方”的角色躍遷,標誌著中國能源技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