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引入晶澳5.6亿美元大单,中国制造挺进中东新能源腹地
2026年,阿曼西北海岸的苏哈尔自由区将迎来一项具有标志性的产业落地成果——由中国晶澳太阳能公司投资建设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基地。这不仅是一项金额高达2.173亿里亚尔(约合5.64亿美元)的重大合作项目,更是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中东能源结构转型、助力阿曼“2040工业战略”的新范式。
本项目不仅规模可观,占地达32.5公顷,预计年产6吉瓦太阳能电池和3吉瓦太阳能组件,更通过全链条制造能力的部署,令阿曼有望一跃成为该地区清洁能源价值链的核心节点。从经济、产业到地缘格局,这项协议释放出一系列值得高度关注的信号。
在阿曼首个国际投资论坛“优势阿曼论坛”闭幕式上,中国晶澳太阳能与阿曼投资局、苏哈尔港及自由区、Majis工业服务公司共同签署协议。这一时点并非偶然,恰逢阿曼大力推动“2040工业战略”,强调制造业高端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绿色转型。

阿曼商务、工业和投资促进部工业司司长哈立德·本·萨利姆·卡萨比在致辞中直言:“该项目支持阿曼2040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行业是我们优先发展的领域,因为它具有创造新的工业机遇、提高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潜力。” 这一评价从政策层面为晶澳项目定调:这是阿曼实现工业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一次单纯的工厂建设行为,而是一个涵盖核心制造工序、推动本地产业链集聚的投资闭环。从多晶硅原料处理到终端组件出厂,晶澳太阳能将全流程嵌入阿曼本地化体系,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将形成稳定的就业与上下游投资拉动效应。
阿曼作为中东海湾国家,在光照资源和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产业基础、供应链完整性始终是制约其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瓶颈。而中国晶澳太阳能此次出海,不仅仅是寻找“出口替代”路径,更是以“全链整合”方式植入中东市场,为中国制造赢得高质量全球化话语权提供案例样本。
晶澳太阳能阿曼公司总经理范敬超强调:“我们的工厂标志着太阳能光伏供应链的重大进步,整合了从多晶硅到组件的所有关键部件。苏哈尔自由区内的战略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物流保障,使我们处于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中心。”
言外之意,此项目并非只服务于阿曼本地市场,而是辐射整个中东乃至非洲北部市场的物流节点。凭借苏哈尔港毗邻阿拉伯海的优势,该工厂所产组件未来可通过海运快速出口至印度、非洲东部、欧洲南部等多个增长性市场,成为中国光伏产业“走出去”战略的海外制造中枢。
阿曼方面对于该项目的配套支持也可圈可点。据苏哈尔自由区代理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希扎维介绍,由于一期自由区项目已接近满负荷运转,目前正在启动二期扩建。这一扩展意在“推动当地太阳能制造业发展,减少碳排放,并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标准。”
本质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发展模式。通过提前规划土地、能源、水务、物流等关键配套资源,苏哈尔自由区的建设节奏完全围绕高质量外资项目进行,使项目落地具备确定性与可复制性。这一做法将为后续更多绿色制造企业入驻创造先发条件,也为未来金融、法律、会计等高端服务业的本地化创造空间。
对于银行、保险、律所、会计事务所等涉外机构而言,这一类项目落地所带来的融资、并购、项目管理和合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尤其在国际清洁能源融资、绿色债券发行、出口信贷保险等领域,均有显著的服务机会。
从全球视角观察,本次项目的更深层意义在于中东传统能源国家向“新油”经济模式的主动演进。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中东国家普遍意识到:未来不仅要出口能源,更要出口“绿色能力”。
中国企业则在这一转型中扮演了“产业加速器”角色。以晶澳太阳能为代表的光伏制造商,正在通过输出装备、技术、管理乃至全链服务,深度嵌入他国能源转型进程。而这正是中国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球清洁能源新秩序的重要路径。
从风险视角来看,该类项目也凸显出中国企业在“境外布局制造”的成熟度提升。尤其是在地缘政治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碳边境调整机制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通过“生产在当地+市场就近供给”模式,既规避出口壁垒,也增强成本控制能力,为中资企业全球业务提供新的稳态路径。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太阳能工厂,更不是一次孤立的海外投资。从政策落地、产业协同、金融服务、风险控制到地缘重构,阿曼与晶澳太阳能的合作是多维度利益的交汇,也是中国产业链“向外生长”的现实写照。
面向未来,类似苏哈尔这样的“中东新能源新枢纽”,将是中国企业全球化下一阶段的战略高地。对于我们身处银行、保险、律所、会计、政府招商与投资管理等专业领域的读者来说,把握这类项目背后的产业趋势与资本动向,将直接关系到业务拓展的国际维度与竞争深度。中国制造正站在全球清洁能源重构的前沿,而这个故事,还只是开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