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最大光储项目开建,三一硅能如何跑赢非洲绿色能源“下半场”?
当地时间5月5日,随着赞比亚佳航矿业10MW/33MWh光伏储能微电网项目正式开工,三一硅能再次在非洲绿色能源版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由三一硅能旗下的三一绿能公司承建,是三一在赞比亚落地的第四个微电网项目,也将成为赞比亚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储能微电网工程,具有标志性意义。
作为中国领先的清洁能源企业之一,三一硅能近年来在海外不断“加码”绿色能源布局,特别是在非洲,逐步构建起由点及面、从项目开发到区域能源服务的全链条能力。

本次佳航矿区微电网项目的核心数据尤为亮眼:
容量:10MW光伏+33MWh储能
类型:光伏储能微电网系统
技术:大容量储能构网+智能能量管理系统
目标:保障矿区24小时稳定供电,替代柴油发电

据介绍,该系统是赞比亚同类中储能容量最大的一套,采用行业领先的构网储能技术,结合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可精准调节光伏电力波动,实现能源在峰谷时段的智能分配与平衡输出。项目建成后,矿区将不再依赖传统柴油发电,有效降低能耗成本与碳排放。
这一项目的落地,意味着中国制造正以更高技术含量参与非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标志着三一硅能从“设备出口”走向“能源输出”,再向“区域能源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型的实质突破。

本次佳航项目是三一硅能在赞比亚开工的第四个微电网项目,代表着企业在本地市场已形成多点落地、星罗棋布的项目网络。据悉,三一目前已成为赞比亚最大民营可再生能源投资商,所参与项目涵盖能源供应、储能系统、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多个关键环节,展现出从项目开发到产业链整合的“端到端”能力。
在筹备期,三一硅能依托母公司三一集团在装备制造、全球供应链与工程管理方面的系统优势,快速完成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全流程控制,用数月时间完成从策划到动工的全部准备工作,充分体现了其海外工程调配与执行力的成熟度。
这一能力,在非洲基础设施投资面临地理分散、物流瓶颈和政策多样性挑战的背景下,尤为可贵。

本项目所在地为佳航矿区,周边经济以采矿、物流、基建为主。项目负责人表示,光储微电网建成后,将为矿区提供连续、清洁的绿色能源,显著改善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问题。
这不仅将带动矿业企业自身的绿色转型,也会为当地的物流、施工、建筑材料等上下游产业注入“稳定的电力基础”。从长远看,该项目对赞比亚部分偏远地区的能源供给与基础设施改善,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佳航项目在投资层面并未完全依赖公共资金,而是由三一硅能以企业自持、自建、自营的方式推进,反映出中国企业“以市场化逻辑做国际项目”的成熟路径,尤其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越来越具有参考价值。

三一硅能董事长代晴华在开工仪式上表示:“此次佳航项目不仅是企业在赞比亚的重要战略布局,更是我们推动非洲能源转型的关键一役。”他指出,未来三一将持续发挥在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综合优势,确保项目安全、按时、高质量交付。
这背后,是三一在全球推广“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坚持。无论是从自身研发投入、供应链整合,还是海外员工培训、技术输出,三一都在用“实干”诠释社会责任,逐步树立起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信誉和形象。
项目合作方也公开评价称:“三一硅能不仅技术过硬、执行到位,更将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是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

随着佳航项目的启动,三一硅能在赞比亚已不再是单一项目开发商,更正在演化为整个区域的清洁能源“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设备制造、工程总包、智能运维、技术培训等多个板块,三一正在输出一套“可复制、可落地、可持续”的绿色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这一转型具有多重意义:
业务模型升级:从一次性交付转向持续性服务,实现更高客户粘性与复利效应;
风险控制优化:自持运营部分能源资产,有助于企业在项目周期内获得更高收益并分散金融风险;
区域影响力提升:通过本地化团队与长期投入,逐步建立区域合作网络,提升品牌与政府间关系。
对希望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三一的模式为“技术+资本+本地化运营”的三位一体战略提供了可参照的路径。
从“绿电上山”到“微网出海”,从“光伏制造商”到“区域能源运营商”,三一硅能的非洲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工程能力的再次验证,也是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中,中国企业争取“新兴市场话语权”的一次主动出击。
赞比亚佳航项目的背后,是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理念在“走出去”中的深度融合与本地落地。当绿色能源成为新全球化的关键词,中国企业如何保持领先、深化合作、构建规则,已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