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斯通拿下7.2亿欧元大单,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在全球加速推进绿色出行与交通基础设施升级的大背景下,欧洲铁路市场正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2025年4月25日,保加利亚交通运输部与全球轨道交通巨头阿尔斯通(Alstom)牵头的BULEMU联合体签署了一份合同,总价值高达7.2亿欧元。合同内容涵盖了35列区域间电动列车的采购及15年的维护服务,成为保加利亚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轨道交通采购项目。
阿尔斯通此次签署的合同中,其自身份额高达6亿欧元,核心产品为Coradia Stream 区域间电动列车,并联合本地合作伙伴RVP Invest提供后续维护。这不仅是阿尔斯通首次为保加利亚提供客运列车,也标志着该国近20年首次引入新型区域间电动列车。
对于保加利亚而言,这批新列车将服务于长达4至5小时的中长距离旅客线路,满足日益增长的通勤与旅游运输需求,是推动本国交通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对阿尔斯通而言,这一订单则是其扩大东欧市场战略的又一里程碑,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与可持续交通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从数据层面看,列车本体采购总值为4.52亿欧元,而维护合同部分则价值2.68亿欧元,期限长达15年。这类“设备+服务”的一体化合同越来越成为全球轨道交通市场的新常态。
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不仅能帮助客户实现采购风险与维护成本的精准预估,也有利于制造商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收入方面建立稳定的现金流。阿尔斯通通过与本地企业RVP Invest合作,进一步推动项目本地化,也有助于其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政治风险对冲能力。
这一模式对于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承接国际订单时,如何实现“出口产品”向“出口能力+服务”的转型,是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保加利亚此次大规模采购不仅是交通升级需求的体现,更与欧盟整体铁路复兴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欧盟不断通过“绿色协议”“欧洲交通枢纽网(TEN-T)”等政策工具,加快推进跨境铁路互联互通与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中东欧国家的铁路现代化成为重要突破口。作为欧盟成员国,保加利亚正积极争取欧盟结构基金支持,在轨道交通、电动化改造等领域获得大量融资。这也意味着,类似的大型铁路采购项目在今后数年内将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国陆续落地。
对中国涉足国际基建、制造业出口及金融服务的企业而言,这既是市场机会,也是战略窗口。中国轨交设备制造商如中车集团,以及提供融资支持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若能在产品标准、本地化运营与长期服务等环节做好适配,未来有望深度参与这一轮“欧洲铁路东扩”。
此次阿尔斯通在保加利亚的项目虽然未直接涉及中国企业,但对三类中国相关企业具有直接的战略启示作用:
轨交设备制造商:如中车集团,需要持续提升产品适配欧标能力,并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列车维护、智能调度系统、人员培训等软服务领域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投资与融资机构:如中投公司、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结构创新方面将拥有广阔空间,尤其是以“融资+运营+维护”一体化打包项目形式获取更高溢价。
工程承包与海外项目管理公司:如中国交建、中国电建,可以围绕铁路建设配套的车站设施、维保中心、电气化系统等进行总包或分包,形成协同效应。
保加利亚此次7.2亿欧元的订单,或许只是欧洲交通“绿色转型”中的一枚标志性案例,但它清晰揭示了几个趋势:
中东欧地区正成为全球铁路建设的重要新兴市场;
“设备+服务”一体化已成为轨道交通项目的新标准;
本地化合作与长期运营能力成为项目落地与扩展的核心。
在全球正加速重构供应链与交通网络的今天,中国企业如果能从这些项目中精准洞察趋势,建立起产品力、金融力与服务力“三位一体”的出海能力,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