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7.5亿美元铁路投资新政背后:货运优先,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4月20日,伊朗政府在德黑兰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签约仪式,交通与城市发展部长、国家铁路公司(RAI)负责人、私营企业代表及行业关键利益相关方悉数出席,共同见证了总额高达7.5亿美元的铁路投资谅解备忘录正式落地。这一动向不仅释放出伊朗铁路系统改革与升级的信号,也标志着该国在国际制裁压力下,依旧寻求以基础设施投资推动产业复苏与国际货运通道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根据伊朗国家铁路公司公布的细节,此次签署的两份投资协议分别涉及:
Avan Rail公司:投资7.13亿美元,将用于采购和更新伊朗铁路客运及机车装备,具体包括:
600辆油罐车
300辆内燃动车组(DMU)客车
50台机车
Pars Ofogh Hashtgerd农业工业公司:出资3700万美元,主要用于采购650辆散装货运车辆
尽管从合同数量看似平衡,实际反映出伊朗铁路发展策略的一个核心关键词:货运优先、客运提效。
伊朗长期以来对其铁路系统的依赖程度不低。随着国际原油贸易制裁的长期化、南北国际运输走廊(INSTC)等多边运输网络的发展,铁路系统不仅承担着国内物流的重任,更是向俄罗斯、印度及中亚国家开放货运的关键通道。

本次采购的600辆油罐车和650辆散装货运车辆,显然是为了强化大宗商品的运输能力——尤其是石油化工、农产品、矿产等出口导向型产业的物流基础。这种配置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应对港口瓶颈与制裁环境的铁路替代逻辑
面对港口制裁、海运限制,伊朗越来越倚重陆路运输的“抗压”能力。铁路运输不受海路禁运直接影响,同时可更灵活连接邻国,是对外贸易保底的重要方式。
推动国家干线货运通道现代化
伊朗境内主要干线,如从霍尔木兹海峡沿岸城市至德黑兰、再北向里海周边地区的铁路运输量激增,货运车辆更新成为当务之急。
提高原油出口“内循环”调运能力
油罐车的大批购入,将极大提升国内原油调度效率,为日后国际能源价格回暖、出口窗口重新打开创造准备条件。
在7.13亿美元投资中,采购300辆内燃动车组(DMU)客车的决定,也透露出伊朗对中短途客运市场的战略再评估。与传统铁路客车不同,DMU是一种无需机车牵引、可自主动力运行的列车,特别适合人口密集但缺乏电气化铁路覆盖的区域。
这反映出三个趋势:
城市群通勤体系的重建:随着伊朗大城市圈人口密度提高,城市间短距离通勤需求上升,DMU成为高频次运输的理想选择;
电气化进程缓慢背景下的技术过渡:受限于财政与电网制约,伊朗部分铁路线路仍无法支持电动列车运行,DMU可作为中期过渡产品;
对制造配套体系的倒逼升级:大规模采购现代化列车将推动伊朗国内轨道制造业技术引进与本地化生产布局。
长期以来,伊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国有部门主导,私营资本参与有限。本次签约却由Avan Rail与Pars Ofogh Hashtgerd两家民营企业主导,释放出伊朗政府在鼓励产业多元化投资方面的新政策信号。
这也表明:
政府已在铁路领域打开市场化通道,民企获得更多项目参与权;
投资回报机制初步建立,企业可通过车辆租赁、运输服务收费等路径获取收益;
可能推动未来资产证券化试点,为大型交通资产引入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对于关注海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机会的中国大型工程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而言,这类“政策示范型”投资协议,预示着伊朗市场的可进入度提升,是未来布局中东的新切口。
近年来,中伊在能源、工程、交通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签署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就明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而铁路作为能源运输与制造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其本地化投资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能力输出可形成高度互补。
此次伊朗大规模采购铁路设备,无论从整车提供还是配套制造体系建设角度,中国企业都有可能作为合作方介入:
车辆制造:中国已有成功经验,曾向伊朗出口货运车辆;
投融资服务:中资银行或保险机构可提供设备融资支持;
设计施工与后市场服务:中方企业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在中东有丰富经验。
伊朗此次7.5亿美元铁路投资协议,是对“经济韧性”与“产业升级”的联合回应。在地缘政治仍不稳定、制裁阴影未散的背景下,伊朗以基础设施为抓手,为货运现代化与城市通勤系统构建新骨架,透露出其在“内需刺激”与“外向恢复”之间的双向平衡。
这不仅为中东国家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中谋发展提供借鉴,也为中国金融与制造企业在海外布局提供了重要样板。真正的机会,往往孕育在那些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转型之中。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