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签下罗马尼亚储能大单,解锁欧洲能源转型新路径
近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电工程国际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国际”)与罗马尼亚维能惠EPC公司正式签署100MW/200MWh储能项目框架合作协议,这是中电国际2025年度在罗马尼亚市场签下的首个新能源项目,也标志着中国储能技术正在加速“出海”,在欧洲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绿电+储能”模式的代表,该项目不仅为罗马尼亚国家电网提供关键支撑,更进一步展示了中国能源企业在全球“双碳”背景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输出能力。
此次签约的项目位于罗马尼亚西北部地区,未来将并入该国国家电网,发挥调峰与补能作用。根据协议,中电国际将负责包括技术方案设计、设备供应、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内的全流程服务,为罗马尼亚提供完整的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

项目规模达到100MW/200MWh,意味着该储能设施能够实现连续2小时满负荷输出,相当于为一个中等城市的用电高峰期提供有力支撑。项目投运后,将有效缓解该区域的负载压力,提升电网稳定性,为罗马尼亚未来大规模接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扫清技术障碍。
在当前欧洲加快能源转型、强化能源独立性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以全链条能力打动欧洲市场,绝非偶然,而是全球新能源产业链重构的一个缩影。中电国际此次与罗马尼亚本地EPC强强联手,说明“中资+本地化”的合作模式已经逐步获得欧洲市场的广泛认可。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比例的不断提升,如何解决其“波动性强、不稳定性高”的问题,成为制约绿电发展的关键因素。储能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迅速崛起。
本项目采用储能容量200MWh的方案配置,意味着不仅可以提升供电灵活性、降低弃风弃光率,更具备调节负荷、平滑电压、电力市场参与等多重价值。业主方在签约中明确表示,该项目将“提升西北部国家电网的稳定性和调峰能力,促进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利用”。
在中东欧地区能源结构中,传统燃煤电厂仍占据相当比重。而欧盟在“REPowerEU”计划中提出,2030年前将大幅提高风光占比。这意味着,储能系统的引入将成为清洁能源并网和高比例绿电消纳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包括银行、政府投资机构、进出口保险和产业基金在内的专业机构而言,储能正从“配角”变为能源投资结构中的“硬资产”。其资产化能力、收益模型与系统集成能力正在重塑投资逻辑。
过去,中国能源企业“出海”多以传统电力工程或设备出口为主,而此次签约代表的是一种更具结构性的合作模式:
技术层面:输出中国成熟的储能系统设计理念及设备集成能力;
工程层面:提供端到端交付与质量保障机制;
运营层面:注重长期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能力;
合作模式:通过与本地EPC企业深度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共担。
中国能建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基础设施服务商,正在将“项目交付力”转化为“市场影响力”。公司近年来在东南亚、中东、中东欧等区域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技术、模式和金融三位一体的海外拓展路径。
此次罗马尼亚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既是中国企业能力自信的体现,也是全球市场对“中国方案”日益认可的结果。
欧洲当前正面临三大能源挑战:一是能源价格高企,二是对外依赖严重,三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瓶颈日益凸显。而储能,恰恰是解决这三重问题的关键。
罗马尼亚作为欧盟成员国,正大力推进国家层面的能源系统改革,力图在2026年前实现至少20%的可再生能源增量目标。此次项目的签署为罗马尼亚储能市场树立了重要示范效应,也为更多欧洲国家引入成熟储能技术与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了样板。
这也意味着,未来3-5年,中国储能企业在欧洲市场仍处于“战略红利期”。无论是中资背景的新能源投资机构,还是围绕绿色产业链布局的跨境法律、财税、金融服务公司,都面临着新的布局窗口。
此次中电国际牵头落地的罗马尼亚100MW/200MWh储能项目,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又一里程碑。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产业链与价值链“双链协同”的生动体现。能源的未来,不仅在于更清洁的生产端,也在于更智慧的调度端。而中国企业正在用自己的实践,参与重塑全球能源新秩序。
未来,中国模式能否在更多地区落地,还需政策、技术、资本与产业逻辑协同推进。但可以明确的是:下一个十年,中国不仅将继续做世界的“绿电工厂”,也将成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积极参与者与方案提供者。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