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億美元市場,中國新能源企業如何搶佔先機?
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海外投資正成為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戰略方向。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與政策支持,中國企業在光伏、風電等領域的海外佈局持續擴大。然而,新能源投資涉及政策、經濟、法律等多重複雜因素,科學篩選目標市場、優化投資策略、有效控制風險,是企業實現穩健增長的關鍵。本報告將結合全球新能源投資趨勢,分析中國企業的海外佈局特點,並探討如何通過精准的國別篩選、優選專案類型、合理管控投資風險,確保新能源海外投資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87個國家政府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寫入官方政策,預計未來十年新增風電、光伏及其他非水電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將達826GW,投資額超過1萬億美元。若要實現《巴黎協定》“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到2030年全球需要新增3000GW的可再生能源。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可再生能源專案的投資與開發規模日益擴大。其中,光伏可控裝機容量已超過9400MW,集中在阿聯酋、沙特、巴西、墨西哥及澳大利亞等地。民營企業佔據主導地位,容量超過70%,專案數量超過50%。2019-2020年期間,一系列GW級投資專案相繼落地,如晶科能源中標阿聯酋1177MW Sweihan光伏專案、2100MW Al Dhafra光伏專案,以及國家電投收購墨西哥818MW光伏資產、三峽集團收購西班牙572MW光伏資產。
風電領域,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可控裝機容量超過9300MW,涵蓋北美、歐洲、大洋洲、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國有企業主導風電投資,容量與專案數量均占88%以上。其中,2018年是海外風電投資的高峰期,多個大規模專案落地,如三峽集團收購英國950MW Moray海上風電專案10%股權、廣核集團收購瑞典650MW北極陸上風電專案75%股權、巴西1037MW Atlantic風電資產等。
中國政府近年來進一步明確了新能源海外投資的綠色發展方向,2021年9月21日,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專案”,併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推動可再生能源投資成為重點發展方向。
新能源投資專案需精准篩選,否則將耗費大量資源且降低投資效率。對於國有企業和央企而言,科學制定篩選策略至關重要。
優先選擇中低風險國家新能源專案投資金額大、週期長,需高度依賴東道國政府政策,如電價收購合同(PPA)、並網規定、環保要求等。因此,國別選擇至關重要。建議優先選擇由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信保)評估為低至中等風險(1-5級)的國家。
此外,主權信用風險評級較高(AAA至BBB級)的國家,違約風險較低,投資安全性更高。投資者可參考中信保的《國家風險分析報告》,結合政治風險、經濟環境、商業環境及法律保護等因素綜合評估。
已有投資專案的國家滾動發展在已投資國家繼續拓展專案可降低風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已有專案的經驗積累、危機處理能力及規模效應能有效提高投資安全性。例如,多個專案共用運營資源可降低管理成本,同時滾動投資還能優化資金配置,減少貨幣貶值損失。
不同類別的新能源專案風險各異,在海外投資時需優先考慮以下因素:
合理收益率海外投資遵循“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收益率需與風險匹配。一般而言,中信保風險評級較低的國家,合理資本金收益率應在7%左右,中等風險國家應在10%左右,高風險國家則需超過15%。
此外,可參考當地新能源行業的平均收益率。如波蘭因其15年固定電價政策和發展潛力,新能源收益率在7%-8%。若該國國家風險下降,投資收益率要求可適當調整。
優先選擇固定電價合同專案新能源專案的電力銷售模式主要有三種:政府或國企簽署長期固定電價合同(如FIT、CFD)、與大型企業簽訂企業購電協議(PPA)、自由電力市場定價。建議優先選擇第一類或信用評級較高的企業PPA,合同期限至少7-10年,以覆蓋投資回收期。
無追索權融資模式無追索權融資(No-recourse Financing)即貸款人僅能依賴專案資產保障自身利益,而不追償母公司。這種模式可有效降低母公司財務風險,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無追索權融資專案的核心考量是電價合同的穩定性。因此,穩定的購電協議是融資成功的關鍵。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中國企業在海外新能源投資領域的機遇不斷增加。科學篩選投資國別,優化專案類型,合理控制風險,將成為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策略。面對全球新能源市場,中國企業不僅是參與者,更是引領者,未來將在全球綠色能源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請先 登錄後發表評論 ~